中国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4年7月13日讯】日前,中国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这可以表明我们谨小慎微到了何种程度”。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看,就被屏蔽了。X推主蔡慎坤慨叹,连这样的文章都要屏蔽,可以想像中国内地几乎没有任何言论空间。以下是他在X平台上分享的孙教授的公众号全文,目前浏览量已达到23万人次。
这可以表明我们谨小慎微到了何种程度
前一段时间,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网友给我发私信说:我现在看公众号文章的时候,连在看都不敢点,怕别人知道我在读什么文章。
很多人都知道,公众号文章上有两个常用的按钮,一个是点赞,一个是在看。点赞不用说了,在看实际上带有推荐的作用,因为在看一看里,你的好友可以看到你在看什么文章。
看了这则私信,内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当然,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尽管现在自媒体上的文章,也是经过小心翼翼的自我审查,和严格的平台审查,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动辄得咎的氛围中,谁也不愿意招惹什么麻烦。
问题是,点一下在看,都能让人下意识地觉得有一种不安全感,不也正好说明这种环境有点不正常吗?
有人说,十年前吧,那时一人发圈,百方点赞。现在有几个频繁发朋友圈的?有的即使偶尔憋不住发个朋友圈,也要设个三天可见。更有人说,最近几年我发现,我微信上的体制内的朋友,都“消失”了。
表现欲是人的一种本性,但现在,人们却是努力让自己消失,社会性消失。谨小慎微,越来越谨小慎微,超出正常的谨小慎微。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春节期间的,题目是《原来1984年已经是40年前了》。那篇文章以1984年春晚中的片段为线索,将1984年那一年现实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勾连起来,让人们仿佛又回想起,那时的鲜衣怒马,那时的意气风发。
另一篇是不久前的,题目是《2014-2024,仅仅过了十年,却已物是人非》。文章说,十年前的人们尚不知卷与颓,偶有下挫,也认为不过是插曲,对一切满怀自信。文章回忆了一个情节:在当年爆款节目《超级演说家》上,一位90后女孩说: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
非常扎心的,是看到有人的一句评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意气风发的人太少,个个很卑微。不像当年,多数人神采飞扬,眼睛里有光。少年轻狂是多么的宝贵。
更令人扎心的是这一句:那时候,老年更像少年,而如今,少年更像老年。
我最近老在想一个词儿:精气神儿。
那两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就是精气神儿,就是一个社会的精气神儿。冯仑有本书,叫《野蛮生长》,说的是那时企业家的精气神儿。这股精气神儿支撑着各色人等,汇入创业的洪流。
还有一件事,从中可以看到那时体制内的一种精气神儿:有一次,当时的总理和一群年轻的学者讨论问题。一位年轻学者发言中讲到某个问题的时候,被总理反问。可能是把这位学者问急了,学者脱口而出:“**同志你不懂!”举座皆惊,而总理却毫无愠色,笑着说,“那你说嘛……”。于是该学者依旧侃侃而谈。
精气神儿支撑着我们这个社会。
所以那时候,物质的匮乏影响不了我们的信心。
所以那时候,落后影响不了我们的信心。那时不但勇于承认落后,而且话都说得很绝,很极端。再不改变,我们就要被开除球籍,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但那与其说是愧不如人,不如说是勇往直前的决绝。
所以那时候,暂时的挫折影响不了我们的信心。现在一说改革开放,就好像是一帆风顺似的。其实,即使是春光明媚,天空中也不时有几块乌云飘过。但你心里明白,这都是暂时的现象,那些结构性力量会推着社会往前走。
这些,说是预期,其实也不尽然。因为那时我们对未来的很多东西也懵懵懂懂。但那股精气神儿支撑着人们往前走。
现在,人工智能推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奔涌而来,而科技革命本质上是创新精神的产物。有人会说,人们在一些方面的谨小慎微不会影响科技上的创新吧。我要说,人格是整体的,不可能只表现在一个地方而不表现在另一个地方。
谨小慎微,唯唯诺诺,是一种整体的人格。这种人格形成了,无论你干什么,都会带着这个特点
再重复一遍在讨论足球时我引用了无数遍的一句话:自由的意志与舒展的灵魂。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几十年前就有人说过的。
孙立平简介
孙立平,1955年5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新闻专业,后又考上南开大学学习社会学。1983年至1999年,孙立平在北京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至今,他转入清华大学执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