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示意图。(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导言
“卢沟桥事变”又称为“七七事变”或者“七七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国与日本帝国于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华民国统治下的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的一次日本军队挑衅的军事冲突,是日本挑起“第二次中日战争”的首场战争,亦是引发中国人“八年抗战”的起点。
“芦沟桥”
“芦沟桥”在河北省北京市西南近郊的宛平县“芦沟河”上的一道石造的桥梁,“芦沟河”现已改名为“永定河”,距离北京市约15公里。“芦沟桥”建于1189年至1192年的南宋,长266.5米,宽约7.5米,桥身有精雕细琢的石拱、石栏、石狮等装饰,外形古色古香,是北方各省城人士进入北京的必经之路,现已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一、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远因
八国联军之役
在1900年6月10日至1901年9月7日的455天,意大利王国、美国、法国、奥大利、匈牙利帝国、日本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清军队战败,迫使清廷与“八国联军”在内的十一个国家,于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另外三个签约的国家包括比利时、荷兰和西班牙,《辛丑条约》的正式名称为“A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Italy,Japan,Netherland,Russia,Spain,United States and China——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解决动乱的最后协定》),清政府除了要支付巨额的赔款等等之外,还容许外国包括日本的军队进驻在北京以至山海关之间的华北地区,为“七七卢沟桥事变”埋下了危机。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朝鲜半岛”和“满洲地区”的势力,而展开的一场争夺战争,称为“日俄战争”。在这场“日俄战争”中,俄罗斯帝国惨败,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帝国取代俄罗斯帝国,夺得“朝鲜半岛”和“满洲地区”的控制权。
1905年,日本在华北、辽东半岛等地区进行开发,以便在东北地区扩大势力,由“日本关东军”驻守,设立殖民地的日本官方机构“南满铁路公司”,逐渐取得当地的重要工商业的控制权,把东北地区作为入侵中国的基地。
清朝覆亡
1908年,清朝的溥仪皇帝登位,改年号为宣统。
1911年10月10日,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成立。
二、“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近因
九一八事变
1927年,日本制定“满蒙政策”,将中国“东三省”和“内蒙地区”的“满蒙地区”与中国本土分离,在国民政府的反对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侵占沈阳,历史称为“九一八事变”(又称“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三个月,日本“关东军”侵占了中国东北全部地方,但是,日本受到世界列强的谴责,“关东军”就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一个傀儡政权作为权宜之计,1932年3月1日成立“满洲国”,3月9日,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国家元首,定都新京,即现今的长春市,年号“大同”,然后,日本与“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使日本“关东军”能一直在“满洲国”驻军,说是“满洲国”与日本帝国协约共同保卫“满洲国”国土,而实情是日本“关东军”已经占据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然后部署继续向南扩张势力。
丰台事件
1936年6月26日,“国民政府”的军队调至丰台驻防,驻军行抵“丰台火车站”的时候,火车突然鸣笛,致使一匹军马受惊,冲进了日本军营,一名国民士兵与值勤的日军交涉,未果,还被日本士兵打伤,这是“第一次丰台事件”。8月31日,一名日本军人闯入国军驻丰台的军营,与卫兵发生殴斗而被刺杀,这是“第二次丰台事件”。日本“关东军”以日本卫兵被国军刺杀为借口出兵丰台,10月6日,丰台失陷。日本“关东军”占领丰台之后,已经控制了北平以东、以南和以北三面的地区,“卢沟桥”无形中就成为了北平对外的唯一要道。
三、七七卢沟桥事变
历史发展
1937年7月7日晚上10时40分,日本驻军在宛平县“芦沟桥”附近的荒地进行夜间军事演习,他们向国军声称在演习中听到在“芦沟河”畔的“龙王庙”方向响起了三发枪声,之后发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国军认为时值夜深人静,这些举措恐怕会引起当地居民不安而加以婉拒,建议在天亮之后,日军才派代表入城调查,但是,日军坚持立即派兵入城调查,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在僵持之际,报称失踪的日兵突然归队,日方仍然坚持派兵入城了解情况;至第二天7月8日凌晨3时25分,日军宣称“龙王庙”方向又传来3发枪声,认为是国军对日方进行的攻击,于是在4时20分下达攻战命令,当时,日军意图从“卢沟桥”攻入“宛平城”,国军奋起抵抗;翌日清晨5时30分,日方仍然坚持入城搜查,中方仍然不答允,日军突然开炮攻轰“宛平城”,掀起了“侵华”的第一炮,国军坚守镇地,奋起还抗,双方展开攻防战,双方各有伤亡,战斗持续2个小时之后,日军仍然未能攻破国军的防线,战事开始沉静下来;上午9点30分,中方提出休战,双方僵持不下;上午11时,零零星星的战斗此起彼落。历史学家认为日军讬词攻打中国,这件事件就是引发“八年抗日战争”之“七七卢沟桥事变”。
7月8日,“国民政府”蒋介石下令:“宛平城应固守勿退。”
7月11日,“国民政府”对“七七卢沟桥事变”下达三点指示:一、不准接受任何不合理的停战条件;二、军队要坚决守城,不许后退一步;三、必要时准备牺牲。
7月12日,日军速速增加援兵,在天津集结飞机200余架。
7月13日,蒋介石下令国军要“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同时,蒋介石派兵北上华北应战。日军多次攻宛平城都被国军击退。
7月16日,日本内阁议决增加军费,而且积极备战。日军在北平、天津地区已经集结兵力超过10万,飞机超过100架,并在丰台修筑飞机场。
7月23日,日军多次进攻“宛平城”亦都被国军击退。日军再在北平、天津地区集结兵力超过16万,准备全面入侵中国。
7月30日,日军从东面、北面、南面攻城,国军奋勇抵抗,死伤惨重,最终不敌,北平、天津终告沦陷。
7月31日,蒋介石发布《告抗战全军将士书》,表达“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决心全力抗日,勉励全体军民“驱逐日寇、复兴民族”。
分析
日本之所以于1937年7月7日在“芦沟桥”借意发动“侵华战争”,因为:一、中国“国民党”采取了“容共联俄”政策,一旦成功,对日本的扩张必然带来阻力;二、趁中国“国民政府”的国力尚未坐大,必须及早予以攻击;三、日本政府估计日本的国力不断增强、日军的军力不断增大,在中国的驻军人数不断增加,有能力侵占中国以至东南亚地区;和四、日本估计各个列强已在中国占尽利益,不会向中国伸出援手,也不会将敌对的矛头指向日本。
四、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这两句诗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的诗作,全首诗是这样子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首诗的意译是这样的:“在巨风之下而不倒,才能够显得草的强劲,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仍然忠心为国,才能够看得出谁是忠诚的臣子;勇者不惧,才能明白忠义的真理,智者必定心存仁厚,然后又能够实践出来。”三国的关羽守城至一兵一卒,北宋的岳飞精忠报国,都是真正的忠义之士。“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两句诗比喻只有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才能够攀比出谁真正的坚强、真正的忠义、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