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别人而不伤感情?职场新人必看(组图)

作者:林萃芬 发表:2024-06-11 14: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有些话语看似真诚,但可能只是应酬话,需要多次确认,避免误会。
有些话语看似真诚,但可能只是应酬话,需要多次确认,避免误会。(图片来源:Pexels)

你是否曾经听到别人说“我再打电话给你”后,便充满期待地等待回复,但结果却落空了?这些看似真诚的话语,其实可能只是应酬话,需要再三确认,才不会造成误解。国语辞典中对“应酬话”的注解是“虚应交际所说的话,如‘那只是一些应酬话,不能当真的’”。它告诉我们,应酬话不能当真。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在《从说话洞察人心》中指出,刚出社会时,常常分不清什么是应酬话,什么是真心话。有人邀请,就相信是真心诚意;有人承诺,便深信诺言会兑现。然而,经历多次失望后,才明白有些话纯属应酬,就像“你好”一样,没有真实意义。截至目前为止,听过最多的应酬话有:“我再打电话给你”和“没问题,到时候我一定来。”这两句话不知让多少人心神不宁,让多少人期待落空,让多少人惨遭挨骂。

我再打电话给你

有段时间,小茹每次离开座位,不论是上厕所五分钟、买便当十五分钟,还是开会一两个小时,回来后总是问同事:“有没有我的电话?”这句话的出现频率实在太高了,让大家都感到有些烦。“真的没有吗?”小茹每次都不死心地再追问,好像大家联合起来不告诉她。她也会不断检查手机,深怕错过任何电话

终于,在大家的引导下,小茹说出了原因。她语带伤心地说:“上个礼拜天认识了一个男的朋友,他说会打电话给我,可是到现在都没有接到。”大家听了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应酬话,你也当真?”奇妙的是,不少人在失望过几次之后,自己也开始在道别时脱口而出这句话。这样说似乎比较有交代,比单纯说“再见”显得更为礼貌。所以,下次听到这句话时,就把它当成“早安”、“晚安”一类的应酬话,不需要太认真,免得心情在“期盼”与“失望”之间起伏不定。

到时候我一定来

每次举办活动,打邀请电话时,总能听到这句话:“没问题,到时候我一定来。”好友小叮当第一次接办活动,碰上公司十周年庆酒会这种大案子。虽然在老板面前他表现得信心十足,但私底下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搬救兵:“怎么办?我们老板想邀请政商显贵及知名人士莅临酒会致词,可是我都不认识,大家一定要帮我。”在小叮当的苦苦哀求下,朋友们“乐捐”了一些名人的联络电话。过了几天,小叮当兴奋地告诉大家:“邀请名人没有想像中困难,已经有好几位名人很爽快地回应:‘到时候我一定来。’”他仿佛手比胜利V字,急忙向老板报喜,全公司都期待十周年庆酒会的盛大场面。

然而,酒会当天,小叮当像陀螺般转来转去,因为许多承诺“到时候我一定来”的名人并未出现。为了避免致词环节出问题,小叮当四处寻找可以致词的人。酒会结束后,他依然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明明说好到时候一定来的啊!怎么会这样呢?”

刚出社会时,我们也像小叮当一样,觉得对方应该会到,不然就是说话不算数。但现在,我们知道,很多人会先答应下来,实际上可能不会来。因此,若非请到这位贵宾不可,不能光凭一句“到时候我一定到”,还需发挥三顾茅庐的精神,多次确认并详细告知细节,确保对方将邀请排进行程。

不少喜欢讲应酬话的人,属于“讨好型”人格,怕得罪人。
不少喜欢讲应酬话的人,属于“讨好型”人格,怕得罪人。(图片来源:Pexels)

爱讲应酬话的人格特质

许多喜欢讲应酬话的人,通常都是“讨好型”人格,害怕得罪别人。即使内心已经决定不再联络对方,表面上仍然表现得非常热情有礼。还有一些人,害怕尴尬和冲突,只希望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不管对方会不会因此受伤。也有人很难开口拒绝别人,觉得拒绝就等于破坏关系,所以宁可失信,也不愿直接拒绝。有些人则希望事情随时能有变化的空间,从好的一面看是很有弹性,但从不好的一面看则是缺乏原则。有时候,越是想要两全其美,反而越容易两边都讨不好。

换个说法:将“应酬话”换成“诚恳说出自己的困难点”

要一个不擅长当面拒绝别人的人开口说“不”,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万一拒绝后对方情绪反弹激烈,甚至不留情地进行人身攻击,说你“连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反而可能让你从此更不敢拒绝别人。因此,锻炼“拒绝的勇气”可以采用“系统减敏感法”,即循序渐进地练习。可以先从亲密的家人开始,这样即使被拒绝也不会太过惊慌。然后再逐步练习到比较信赖的朋友,最后扩展到普通朋友。

练习“拒绝的技巧”时,态度要坚定,语气要客气。为了减轻焦虑,可以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我并不是在拒绝对方,我只是拒绝这次邀请。”这样可以逐渐打破“拒绝别人就等于破坏关系”的想法。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要求时,难免会遇到“人情压力”。当对方苦苦哀求说:“拜讬,卖我一个面子。”或者撒娇说:“我知道,你最好了,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这时可以先“礼貌性地道歉”,再简单说明“无法答应的原因”:“对不起,那天我刚好有个重要会议,谢谢你的热情邀请。”原因不必解释太多,以免给人找借口的感觉。如果被对方说服,以后要拒绝别人就更难了。

(本文节录:时报出版的《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一书)

责任编辑:初新 来源:时报出版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