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与中国互联网:通讯软件(图)

作者:广宇 发表:2022-12-07 06: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img3.secretchina.com/pic/2021/8-18/p2991071a129412426-ss.jpg
腾讯微信 WeChat(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据说美国人最初发明电脑互联网就是为了军事上不间断的信息流通。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民间普及,它在即时通讯方面的优势也迅速展现了出来。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电话几乎是唯一的即时通讯手段,但是成本很高,长途通话尤其昂贵,更不用说跨国长途了。初期的互联网仍旧依赖电话网络,但是低流量的文字传输使得网络聊天的成本大大降低,也绕开了长途的局限,相比电话更具优势。随着宽带的普及,借助电脑或智能手机强劲的计算能力,网上聊天可以使用更多媒体形式(文字,语音,视频等等),多人群聊也更加方便。电话已逐渐边缘化,网上通讯成为主流。

这个趋势在国内外是一致的,这是互联网技术本身带来的变革。在中国,说到网络通讯软件,大家都会想到QQ和微信,腾讯基本上就是依靠这两款软件起身垄断了国内的通讯软件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互联网巨头。而国外通讯软件数量极多,不同的国家地区市场都有不同的主流,并没有哪个公司以通讯软件为主要产品并最终发展为巨头。这内外之别是如何产生的,又和中国互联网独有的墙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早期的网上聊天是在网络聊天室中进行的。大家可以通过浏览器登录相应网站的某个聊天室进行交流,其实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论坛。聊天室可以实现两人或多人的即时聊天,但无法查看好友的在线状态与呼叫。专门的通讯软件被发明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企鹅形象做为图标的QQ软件就是其中翘楚。

QQ最初名字叫做OICQ,它的名称和功能都“借鉴”了国外一款名叫ICQ的软件。在被ICQ公司控告后,OICQ被迫改名QQ。做为一款对中文支持更好的国产免费软件,QQ迅速在中国网络流行起来,尤其吸引年轻的网民。有了一个QQ号,添加的好友和聊天历史都被记录在此帐号中。即使在另一台电脑上登录QQ,这些信息也都原样存在。这个方便的功能特别适合没有固定电脑上网(例如网吧)的网民。这也是大家选择QQ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今天大家都普遍认为网上聊天应该是免费的。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聊天软件都对个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QQ也不例外。QQ做为腾讯早期的主要产品,抛开开发不谈,仅仅是提供这么多人同时在线通讯和储存聊天记录就需要很大的成本,完全免费的服务是不可持续的。很多海外的通讯软件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微软开发的MSN虽然对个人免费,但是它并不是微软的主要产品,可以通过其它产品收入为其提供资金。QQ必须要赚钱,腾讯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初腾讯试图对申请QQ号收费,但这个尝试几乎立刻就失败了。在有大量替代产品的环境下,新用户无法接受哪怕1元的QQ号申请费用。为了保住用户,QQ只能继续维持免费的政策。为了创收,QQ开始打起了提供“增值服务”的念头。

要想让用户花钱,首先就要把用户粘在QQ上。为此腾讯“天才”的开发出了QQ等级制度。QQ等级由用户的总在线时长决定。依照等级会在用户的头像上方显示星星月亮太阳皇冠等标志,一下子就把大家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一下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用户(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许多人上QQ的目地不再是单纯的聊天,而是积累在线时长换取更高的等级,向那耀眼的皇冠冲锋!

家里有电脑的幸运儿可以24小时挂机,其他孩子们想要提高等级怎么办呢?商机!购买Q币充值会员实现你的梦想!充了会员你的等级增长速度会成倍增加哦!想要更快升级和更多特权吗?没问题!QQ会员也可以有更多等级供您选择!靠着等级和会员制度,QQ成功的从单纯的聊天工具蜕变为娱乐和社交游戏平台,而且还逼着用户保持QQ软件的在线状态,长期占据电脑桌面。这下腾讯可以方便地在QQ中插入更多商业元素。

比如给QQ内用户人物卡通形象换装,一套虚拟服装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现实品牌服装。又如QQ宠物,付费即可拥有更稀有更健康成长更迅速的宠物。在QQ软件中加入游戏大厅、新闻、读书、广告等等其它腾讯服务入口更不在话下,除了更多免费或付费的服务,坚持每天使用这些服务可以更快提高QQ等级哦!是不是精明到家了?

QQ在电脑上网的时代几乎是中国网民的必备软件。随着智能手机面世并逐渐取代电脑成为人们主要的上网方式,QQ并没有能够在手机上维持它在电脑端的辉煌。首先QQ的主要用户以青少年和学生为主,而早期昂贵的智能手机用户以较富裕的中产工作人群为主,用户群交集较小。限于早期手机孱弱的计算能力和昂贵的手机上网流量费,许多QQ在电脑端吸金的功能(等级、皮肤、宠物、游戏等)无法移植到手机端,使得许多原QQ用户也失去了在手机上继续使用QQ的动力。手机本来就是通讯工具,手机号和QQ号,通讯录与好友列表,简讯与聊天对话框,这些都是重复功能。QQ在电脑端很重要,可是其基本功能在手机上就没那么必要,所以很难在智能手机上发展新用户。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腾讯重新开发了手机微信APP,在手机端重新成为了通讯软件的霸主。

手机虽然本身就具备通话和简讯功能,但缺点是费用太高。智能手机能够安装独立的应用软件,于是就有聪明人想到使用软件通过流量传递文字信息,其成本远低于发送简讯。2009年推出的WhatsApp就是海外的佼佼者这一。WhatsApp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本上原样替换了手机简讯功能,特别是以手机号为个人识别信息,而不用额外注册帐号。两年后,“借鉴”WhatsApp的微信在中国市场出现了。

早期的微信也是基于手机号而无需额外注册,且主打节省流量。只要两人的手机都有微信且有最基本的流量包,就可以几乎无限度的进行文字聊天,相对几毛钱一条的简讯成本几乎为零。如果在家里通过宽带上网,更是可以零成本语音或视频聊天,连电话费都省了。特别是可以取代昂贵的长途电话,使得一夜间从不上网的大爷大妈们都用上了微信。到此为止,微信的一切功能对个人用户都还是免费的。有了用户基础,腾讯要开始通过微信创收了。

与QQ同样的套路,微信首先做的就是增加用户黏性。但目标人群不同,微信不能学QQ搞升级和头像皮肤那种娱乐游戏化路数。微信早期就推出了摇一摇和附近人等功能,名义上说是促进陌生人之间的交友和交流,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沦为色情和诈骗交易的工具。这些功能在早期确实吸引了一批用户,但当微信因其基本功能的实用性被工作人群和中老年用户大量使用后,微信对这些陌生人交友功能开始保持低调,尽管这些服务至今仍然存在。最终微信的发展方向走向社交、讯息和网上服务的封闭平台。

微信内开始出现朋友圈(社交工具),公众号(企业级新闻和资讯平台),吸引用户即使不与人聊天也继续使用微信。随着微信占据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手机,这些微信附带的工具也相应获得了垄断地位。这实质上是捆绑销售的结果,而不是这些工具产品质量真的比竞争产品更加好用出彩。比如说朋友圈,其实从产品设计角度来说它不是很好的社交平台,本质上只是一个面向所有好友的广播平台而已。做为社交平台,它甚至不能(或难以)建立不同的社交圈然后对个人所有的好友进行分类。如果大家用过类似Facebook这样专业的社交应用,恐怕都会承认微信朋友圈很难用。为什么在中国大家都用朋友圈呢?因为所有人都在用微信,仅此而已。公众号也是一样。在微信用户量如此之大的现实下,你不加入公众号就少了一份流量。当多数媒体都在公众号中驻足且很多人形成了只在公众号中看新闻和文章的习惯后,网络流量的入口就被微信劫持了。

微信为了控制流量可谓是挖空心思。它内置了一个浏览器,所有微信内的网址链接都会默认使用内部浏览器打开。手机本身都有浏览器,微信为什么要做这看似多此一举的功能呢?把用户绑在微信APP之内是重要目地之一。微信还开发了小程序,方便各网站和其它应用开发直接驻足在微信之内的轻应用。可是本来网站和应用只要制作网页版本可以用浏览器打开就是媲美小程序的轻应用了,为何还要再开发微信小程序版本?还不是为了贪图拥有庞大用户的微信导流。特别是微信推出支付功能后,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微信,各类网上交易和服务平台也更加依赖微信。

微信的成功在于其满足了大众对低成本通讯的刚性需求,而腾讯公司大量其它业务的成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微信的捆绑。其实这对用户来说并不友好。首先太多的功能集中在一个APP中导致它体积庞大并过多占用手机资源,旧手机或低端手机难以流畅使用微信。另一方面同时使用多项功能的操作逻辑也有问题。比如说你正在流量公众号文章或使用小程序,突然有人给你发信息并等待回复,你要怎么办?如果进入消息框回复信息,那么阅读的文章或小程序就被关闭了。如果这些功能分属不同的APP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在应用间即时切换就好。越来越臃肿的微信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很多人现在是无可奈何不得不用微信。

臃肿是国产手机应用的通病,这一点和国外非常不同。海外的手机应用通常功能专一,精简而不消耗太多手机资源。比如WhatsApp从面世至今都保持着基本相同的面貌,基本就是简单的简讯替代品。没有花哨的功能,也没有广告。有更多业务的大公司也倾向于把每个业务做成单独的应用,而不搞臃肿的大平台APP。比如Facebook这一社交应用原本在内部有用户间的即时聊天功能,后来Facebook特意将此功能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应用,与腾讯的做法正好相反!

功能捆绑还勉强可以说是普通的商业行为,但企图操纵流量,甚至基于腾讯自身的商业利益审查用户言论,这就是道德败坏甚至犯罪行为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微信内部浏览器,不是所有链接都能够打开的。注意我说的还不是中国防火墙所屏蔽的海外网站,而是国内正常的网站只因和腾讯有商业竞争关系或含有腾讯的负面消息就被微信屏蔽!举个例子,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微信内无法打开淘宝网的链接,直到2021年才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微信和淘宝的互联互通。你能想像中国人居然不能在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中和朋友谈论中国最大购物平台上的商品?

除了简单屏蔽竞争对手,微信还对入驻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实施审查。公众号中很多来自其它国内网站的正常内容会被微信移除。小程序原本应该只是接入其它网站的入口,可是微信却会审查和改变目标网站的内容,而且完全不告知用户。举个例子,知乎网站有一个热榜显示最热门的50个提问。可是如果你通过微信小程序访问知乎,热榜的数量就常常不满50条,而且你不知道哪些条目被微信“自动”清除了。我发现知乎上所有有关俄乌战争的提问都会被微信删除,这显然是腾讯的自主行为而非中国防火墙的要求。

既然微信有着诸多不足,能不能在竞争中胜过更加简洁流畅的海外应用呢?很遗憾在中国市场这种竞争并不存在,因为几乎没有一款海外主流通讯应用被允许在国内运营。而原因居然是因为海外应用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隔墙有耳”这一贬义词能够成为成语在中华文化中代代流传证明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天然追求,谁也不希望私下的对话交流被第三者听到。对于动用各种技术实现的远程交流,大家也采用各种手段保证信息不会被第三方窃取。寄出的信件为什么要装在信封里封口呢?不就是不想让别人看么?说到电话,大家对“电话窃听”是什么印象?是不是觉得那都是特工技术,是非法手段?到了网络通讯时代,如何保证聊天记录不会被运营商和政府部门窥视呢?

由于西方国家民众注重隐私的天然特性,各路通讯软件纷纷开发加密技术并强调自己的安全性。端到端加密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用户聊天时只在网络上传播进行了加密的信息,而密码本只有这两个用户拥有。这样就算他人从网络中截获了信息也无法解密,甚至通讯APP的运营商也无法知悉具体的聊天内容。这一技术在海外的通讯软件中几乎是标配,但在中国却被政府禁止使用!中共政府要求网络通讯应用服务器必须设立在中国境内并保存至少三个月的通讯记录以备查询。这一要求直接就和几乎所有海外通讯应用的隐私策略相违背,因此它们不能合法地在国内运营,而直接被中共网络防火墙屏蔽。没有了海外竞争,微信在国内就横行天下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腾讯通过微信可以掌握一个人多少隐私?电话号码已经实名制了,开通微信支付还需要绑定银行卡,上传身份证甚至面部识别。微信记录了你的聊天内容,掌握了你的社交圈,知道你阅读了哪些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内容,甚至一定程度上了解你的购物记录和日常收支。中共会为了自身的稳定查询你的记录,那么腾讯会不会为了商业利益读取和使用你的数据?2019年微信应用被分为国内和海外两个版本,海外手机号用户和身在海外的中国人被强制只能使用海外版。这两个版本在权限、功能和隐私政策上都有不同,显然海外版为了满足西方政府对隐私保护的要求而做了许多收敛。然而闹剧还是发生了,大部分海外号码注册微信后,还需要绑定银行卡三个月以上的用户辅助验证!目地何在呢?想必还是变相实名制。一旦该用户发布不合适的言论,通过海外号码找不到你,恐怕那位帮你验证的好友要被请喝茶了。

纵观腾讯发家史,无论QQ还是微信,功能上都是“借鉴”友商起家,以免费的基础聊天服务占领国内市场。凭借垄断地位进行功能捆绑,以利用和放大人性弱点的商业模式谋求金钱利益。身为通讯服务应用商,收割用户隐私配合言论审查与中共掌权者狼狈为奸,换取政府对其不合理商业模式(垄断、对商业对手的内容审查等)的默许,更以墙的保护使其免于海外优秀应用的竞争。

墙的两侧,一边强调保护用户隐私,另一边却强迫用户交出隐私。海外的应用无法在国内使用,中国的微信出口海外也遇到重重阻力(许多海外用户甚至无法完成注册)。国内许多做外贸的商人甚至无法找到一款应用与海外客户联络,真是网络时代莫大的讽刺与悲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