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郑板桥修城墙救济饥民惠及后人(组图)

发表:2021-08-22 14: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郑板桥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令时,不但为民请赈、开仓放粮,还用修城墙的办法,招豢灾民务工,救活百姓。

1746年,潍县遭遇大灾,百姓饿的相易而食。清代朝廷律令严厉,官吏未经申报批准,不得开仓放粮。但如果等到批准再开仓,辗转时日,百姓饿死的更多。郑板桥为救百姓,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未等到批准就紧急开仓放粮。开仓虽紧急,但有条理、不混乱,为免冒名多领,让百姓拿券领粮,救活万余名百姓。他还捐出他的养廉金施粥,让百姓签下借券,后来又尽毁借券。为此,郑板桥在潍县有很高的声誉。

秋天庄稼又欠收,靠开仓放粮,长久下去不是办法。郑板桥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不向朝廷要钱、又能使民间富户肯出力为灾民施粥。当时潍县城墙年久失修,水浸坍塌,而城墙的牢固、防洪防寇,是关心财产安全的城中富户看重的。于是,郑板桥号召潍县绅民修补城墙,并自己带头捐五百两银子左右(相当于他半年的俸禄加养廉金),捐修城墙六十尺,之后他又捐钱增修到八十尺。这些捐的钱并不经过郑板桥之手,全部委讬潍县民间公认的忠厚、公正之士保管、用于雇工修城,“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但聿观厥成而已。”(《修城记碑文》)不经手百姓一文钱的做法,获得了百姓的信任。

在他的带头下,潍县乡绅富户纷纷捐钱修城墙,不管是捐修六十尺的、还是六尺的,郑板桥都给予刻碑表彰。郑板桥用修城墙雇佣了大量灾民来务工就食,救活了上万逃荒的百姓,使他们免去流离失所、要饭之苦。潍县的富户、贫民都很满意。

潍县城墙经过修补,异常坚固,此后经过捻军兵乱、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中大小不等的战事,多次兵临城下,皆因潍县城易守难攻、坚不可摧而无一次破城而入,使得潍县百姓免受战祸之苦。郑板桥的遗德,惠及后人。

郑板桥除政绩卓著之外,一生多以兰、竹、石作画,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书画
郑板桥书画(网络图片)

责任编辑:美玲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