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取舍和运用 驾驭财富七件法宝

发表:2021-06-08 03: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21年6月8日讯】古代人对金钱的取舍和运用,令人深思,可以总结为驾驭财富的七件法宝,用七个故事来说一说。

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舍才有得

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叫范蠡,后人尊称为“商圣”。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功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不要任何赏赐,空手离开去了齐国。

在齐国,范蠡白手起家做生意,因为生意做得太好,齐王让他做大官,相国。但是他散尽家财,又两手空空地走了,举家搬到了陶地,人称陶朱公。在这个地方,范蠡再次从头开始经营,19年的时间里,他三次积攒了千金的财富,又三次把钱财都散了出去。

诗人李白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讲的是范蠡的故事,在范蠡眼里,高官厚禄、家财万贯都是随手可抛的身外物,有舍才有得。

二、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古时候广陵江阳有一位叫李珏的人,家里世世代代以贩卖粮食为职业。十五岁的时候,他父亲把贩卖粮食的生意交给李珏打理。

有人来买粮,李珏就把升和斗交给人家,让人家自己量,一斗粮只赚两文钱的利润。多年之后,他家却变的衣食丰足。

他父亲说:“粮食生意的同行都是卖出的时候用小斗,买入的时候用大斗,用来赚取更多的钱。虽然官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校正升斗的准确,但是始终不能制止弊病。我只是用同一个升和斗出入,时间已很久了,自以为没有什么偏差。你现在改为出入自己量,我不如你。”

一个人自身的德行,要和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

古代人对金钱的取舍和运用,可以总结为驾驭财富的七件法宝

三、仁:乐善好施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一天一位商人有急事求见,这位商人意失败了,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准备把自己的所有家业,以非常低的价格卖给胡雪岩。胡雪岩了解到商人说的情况属实,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商人的产业。并告诉商人,商人随时可以赎回这些产业,只需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利息就可以了。

看到别人都不理解,胡雪岩就说,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要是以低价来买,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胡雪岩仁义之举打动了他人,生意越来越好。

当然,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后来也迅速颓败。李鸿章要彻底废掉左宗棠,首先从胡雪岩这个掌管“钱袋子”的白手套下手,胡雪岩毫无还手之力。

这不仅是胡雪岩的悲剧,还是红顶商人的悲剧。依靠特权发家,最后也当然会毁于特权。就好像马云一样,口出狂言,背地里和一些政治派系干一些事情,被习近平打得鼻青脸肿。

四、义:义薄云天

宋朝的范仲淹,少年丧父,家道贫寒,一生乐善好施。少年时便以天下为己任,留下千古传诵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刚做官时,就买了靠近城墙的一些好田,称作义田,用来供养家族里的穷人,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穿,凡是有婚丧嫁娶的事情,也出钱周济他们。另外他还出资创办义学,让家族中贫寒的子弟能够免费上学。

其实无论贫富贵贱,这个“义”字,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我们不应把金钱看得太重,而应该一切以义字为先。三国演义,更是突出了义字。即便是古代的强盗,也有聚义厅,讲义气。现在的中国,官匪一家,根本不讲道义。

古代人对金钱的取舍和运用,可以总结为驾驭财富的七件法宝

五、礼:不贪非分之财

江西抚州人谢廷恩是清朝著名的商人,从小家境贫寒,16岁开始经商。一次,他在福建经商,一位首次在他那里购买商品的人拿货付款后立即走了。谢廷恩清点货款,发现那人多给了总货款一半的钱。谢廷恩知道他是一家布店老板。谢廷恩便在城中的一家一家的找,终于将多出的货款返还给他,客户被谢廷恩正派的为人折服。二人成为朋友,这个故事也在福建当地广为流传。后来,谢廷恩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到二十年,已成为抚州当地巨富。

古代人知道,积财不如积德,行善积德不仅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还可以给儿孙带来福报。

六、智:不让钱伤害道义

春秋时代秦国国君秦穆公派兵去偷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对他的伙伴说:“秦兵行军几千里,穿越了好几个诸侯的领地,其目的必定是偷袭郑国。他们以为郑国没有任何防备。如果我们今天告诉他们郑国早有防备,他们必定不敢再往前走了。”

于是弦高等人假装奉郑国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元帅一看郑国派人来慰劳秦军,认为对方早有防备,于是领兵撤回秦国。

郑穆公见弦高立了大功,于是重赏弦高。弦高不要并且说:秦军是受了我的欺骗才退兵的。如果我因为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国家重赏,那就是在败坏郑国的信誉。治国不讲信用,那就是败坏风气。因为赏一人而败坏国家风气,仁德道义之士不会用欺诈的手段换取重赏。

弦高说完后就带领他的属下搬家,从此再未返回郑国。

弦高用智慧深谋远虑,不让钱财伤害道义。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此,很多人耍小聪明获取利益,实际上聪明反被聪明误。

七、信:一诺千金,绝不违约

说在西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季布,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有谚语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被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人无信则不立。古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中共说构建诚信社会,结果怎么样?建立了互害的社会,没有契约精神。互相的争来斗去,所以这个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中共把整个中国搞坏了。古代人讲究的驭财七件法宝:道、德、仁、义、礼、智、信。现在都被中共给毁了,所以抛弃中共才是正途!

责任编辑:辛荷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