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有同理心的陪伴者?(图片来源:Adobestock)
你一定可以想像,你认识的人几乎都有些藏在心里说不出的苦。曾任大学校长的宗教领袖亨利.艾宁(Henry Eyring)就说:“认识某个人的时候,先假设他们正碰上很严重的麻烦;你会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机率都是对的。”
幸好,富有同理心的对话能够为这些困难带来转机。研究显示,具有同理心的倾听能带来互信与理解。只要能够营造一个安全、鼓励合作的环境,让双方都能听到彼此的意见,就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过去与未来。
当我们能以具同理心与关爱的态度来倾听说话者,说话者会因此更能听到自己在说什么,也会更清楚自己的问题。他们会变得更有能力找出解决方案,减轻情绪负担、减少压力与困惑,同时因而提升自尊与自我意识。
要成为有同理心的陪伴者,重点是要了解对方、而不是表现自己。想要有充满同理心的倾听,就不能急,得要以“爱”为出发点。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其他人的完整背景,但你必须有想去了解的心。如果做得正确,倾听者的主要动机就在于理解与鼓励。
我们要让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打开心房、思索自己的想法。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别急着提出什么解决方案或建议,而是要提出开放性、真挚的问题。等到对方回答了问题,再继续请对方提出更多资讯和想法,问的问题像是:
“可不可以再帮我多解释一点?”
“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那个部分这么重要?”
“你真的觉得未来不会更好了吗?”
“这会带来什么正面影响?”
“因为这件事,你的未来会有何不同?”
“你现在可以做什么让自己继续向前?”
“我能帮上什么忙?”
对方讲完话之后,你可以把他们说的话换个说法、或是复述一次,以确保自己没听错,接着再请他们多说一些。你提的问题必须是出于真心,是以深入、和对方站在一起的倾听为基础。
在任何关系中,“信任”是最重要的。但是建立信任这件事绝不能急,得等到双方有了信任,一切就能变得可能。如果双方的信任崩坏,就算是最简单的事也只是奢望。想要化创伤为助力,到头来就是要重建信任。信任,带来自信、也带来希望。先相信自己,才敢去追寻艰难的目标。
没有信心和希望,就不会有未来,那么沉溺在过去便显得安全。创伤会破坏我们的想像力。信任和自信是想像力的基础,没有信任与自信,就不可能有所改变。
任何关系都可能会造成创伤。人都会犯错,而必须要有人道歉、另一方也愿意宽恕,才能再向前进。但两者必须同时发生。任一方对过去的看法都并非客观,而是由主观的意义建构。必须由双方抱持同理心,用爱去理解对方,共同创造过去的记忆。
任何创伤都可以转化,人的过去也可以改变。就算是此刻的你觉得深陷泥沼、关系正在分崩离析,也不能放弃希望。
本文整理、节录自班杰明.哈迪(Benjamin Hardy)《我的性格,我决定》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天下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