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 ,宋代马远绘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孔子圣迹图》刻为明彩绘绢本,共36幅,纸裱成册,《问礼老聃》此图为《孔子圣迹图》之一。图中事蹟,主要依据《史记•孔子世家》,有文有赞。
图中所绘内容为鲁昭公廿四年(西元前518年),孔子带弟子南宫敬叔由曲阜到洛邑,不远千里向周朝柱下史老聃学习周礼。
《孔子圣迹图》绘画精细,设色鲜明,人物生动传神,背景安排周密,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
古琴曲:孔子读易
《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琴曲可见于清代王元伯《治心斋琴学练要》,据说为张孔山所作。
张孔山,清代蜀派琴学大家。法名合修,号半髯子。自幼师从浙江琴家冯彤云先生学琴,得冯的真传,咸丰年间(1851~1861),他在四川青城山中为皇观道士,并传授琴艺,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曲意苍茫深沉,余音回响,表现的是孔子秋夜读《易》体道的情景。
《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经解》中讲《易》之教使人“洁静精微而不贼”。认为读《易》让人心地纯净,心思精密,从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相传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以至于‘韦编三绝’。”韦,是熟牛皮。春秋时期多以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编连起来,称之韦编。三,指多次。孔子反复读《易》,以至于将牛皮绳弄断多次,可见,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学习、研究的刻苦程度。
乐曲表现《易经》意涵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琴曲契合周易这种精神,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乐曲第一段凝重端方。“干知太始,坤作成物。”干意味着事物的开始,坤意味着事物的完结。琴声明朗开阔,表现浩浩荡荡的洪荒之始。“干以易知,坤以简能。”简易中蕴涵有无数的变化,引领了世上万物花开花落,生生不息。
第二段开始直接进入全曲的主旨部分,阴阳变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日月推移,寒暑交替,天道的隐与现,君子遭遇的穷与通,无一不体现著阴阳之间的消长变替。琴曲中,在六弦以琐的手法,与随后靠左手在七弦上细微快速地摆动,而形成的一组旋律反复出现,似是孔子在这悠长的思虑中受到阻碍,举棋不定而多有徘徊;在这若隐若现的旋律过后,却又变得极为明朗而悠长——先是六弦七徽上到九徽,再是从九徽上到七徽。似是孔子的思绪在短暂的徘徊过后变得豁然开朗,又似乎隐喻“变易”的道理,穷极变通,否极泰来,当事物走向一个极端时往往会转到相反的方向。这种往而复归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轮回,而是经历了许多细微精妙的变化,妙不可言。几个打团出的高音,表现了孔子初窥大道的激动,同时了引起下段更深一步的探索。
琴意的传递有所更改
第三段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段旋律的重复。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琴曲在这里比第二段更加的沉厚明朗。孔子的思绪已经变得极其肯定,没有了第二段那种欣喜,而以一种更沉稳平和的心态体验大道。细微快速之音再度响起,于此更像是一种应证的意味——即使在极小而被人忽略的事物中,也有着盈虚消长的变化。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掌握了变化的规律,人才不会在看似混乱的世间迷失方向。
第四段超越了前两段的似断复联,声音开始变得飘逸灵动。这时的孔子已将自然之道与人伦之道结合起来,自然现象的变化也说明了人事活动的规则。心中存有大道,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于是,琴曲在一串流畅的泛音中慢慢消逝,留下天地间旷远的回响。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