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持续数天的民众反日示威浪潮继续引起德语媒体关注。在相关报道和评论中,许多德国媒体认为,民众反日情绪目前虽有利于当局,但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时代》周刊刊登一篇文章,对岛屿主权争议最后是否会导致中日兵戎相见作了探讨。文章的结论是,两国都不愿动武,但就目前而言,相关争议对中国领导人来说并非全然是坏事:
“此刻的民族主义激愤大潮对一个正穷于应付丑闻和危机、并还得为内部权力转移作准备的党的领导层来说并非不合适。只不过,这样的激愤大潮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够关闸的,—尤其是,如果对象是日本的时候。
“对党来说,煽动民族主义一再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屠杀事件发生后,面对举国震惊的共产党,通过安排悼念鸦片战争和日本侵略战争的牺牲者,成功地禁止了对示威者的公开哀悼。
“现在则是采用‘理性爱国主义’手段的钓鱼岛主权之战。·······这有助于转移人们对薄熙来夫妇案的注意力。······爱国主义大戏不仅转移公众的视线,而且也可让军方得到安抚。一些军方高阶人士被认为是遭罢黜的地方大员薄熙来的盟友,因而,要是能够借助刀光剑影抚慰某些愤愤不平者,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
文章紧接着对民族主义一旦失控将造成的后果提出警告:
“不过,民族主义早已有了自己的动力,党已不再总是驱动者,有时已然成为被驱动者。现在,已形成一种爱国主义语境,出现了一种民族主义社团,经营网站、施加政治压力,并迫使政府对自己的意志就范。”
《时代》周刊的文章最后对中日两国最终是否能以和平方式解决岛屿主权之争表示忧虑:
“北京和东京都不愿意战争。然而,双方让冲突激化到了这一程度,只要发生某一不测事件,就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后果。示威队伍可以拦阻,同仇敌忾的全民愤怒可就难以控制了。”
双重标准
《新苏黎世报》确信,领土之争很可能给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造成损害。该报指出,中国已在考虑对日实施经济制裁,而非官方的制裁措施已在实施,但考虑到中国迄今在国际关系中反经济制裁的一贯立场,北京不一定会正式经济制裁日本:
“警方呼吁民众,暂时不要再示威了,而是用别的方式表达爱国热情。这不禁让人的目光从当局对大街的控制转向当局将采取的经济措施及岛屿主权之争的后果上。官方媒体和政府机构公开探讨对日货实施禁运和抵制的好坏之处。
“至于中国是否会正式宣布实施经济制裁,这还是个问题。它不仅会使北京同世贸组织之间发生纠葛,而且也同它迄今所采取的坚决反对制裁的一贯态度相矛盾,从而使中国受到这样的指责,即:在外交上采取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