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受美国就业市场低靡与中国经济起飞的双重影响,海外华人纷纷返回中国大陆闯天下,形成规模浩大的海归潮。然而近年来海归大军又出现局部回流,部分海归人士重新“归海”,据一些“归海”人士透露,美中两国在创业条件、生存环境、子女教育、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差距,都是选择“归海”的考量因素。
在矽谷做了近10年“矽工”的华人Spencer四年前带著太太和两个孩子一起海归北京,与人合伙创办软件公司,然而今年2月间,Spencer却作出了举家“归海”的决定,回到南加州一家软件公司“重新打工”。Spencer说,海归前每当听人说国内如何好吃好玩,创业做老板如何挣钱,“向往得不行,恨不得立刻回国”,但当真正回去了,才惊觉“国内环境太复杂”。
“没有门路就等于没有机会,小公司创业受挤压很厉害”,Spencer透露,国内“地头蛇”在技术上未必佔优势,但积累了广阔渠道,而且软件行业民用市场微乎其微,“做的都是‘官商’”,利润可观的政府和企业大单最终花落谁家,基本取决于“谁的后台最硬”,无门无路的新生企业虽然可以参与竞争,但到最后基本都分不到一杯羹。公司经营三年多,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无法扩大经营。
Spencer也说,国内教育状况也是令他决心归海的另一个因素, 如今念幼儿园的两个孩子有时回家就会向他“报告”,班上某个“官二代”、“富二代”同学今天又带了什么新奇玩意来秀,“别看小小年纪,如今的孩子交朋友都跟大人一样,特现实”,老师们也对这些“特权阶层子弟”另眼相看,“整个一个‘拚爹’社会”。孩子相互“拚爹”,成人之间也攀比成风,“大学同学聚会,相互比收入房子车子,父母一辈的就比子女成就”。这促使Spencer终于决定“再折腾回(美国)来”,重新出国,却没有漂在异国的凄凉心境,反而“觉得轻松了,天都前所未有的蓝。”
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华先生2010年海归上海某高校任教,但不到两年,去年底便辞职“归海”洛市中心一家美资银行任职。华先生透露,教职起步薪资有30多万人民币一年,在国内算是不错的水平,而且相比美国高校教员苦熬终身教职,国内学术界“太轻松了!每周上课四小时,到办公室上上网、看点paper,中午吃完饭还能打个盹。平时飞来飞去参加各种研讨会,每年飞几趟美国研讨会加度假,都可以科研经费报销,发paper压力也不大。”
如此轻松生活,为什么仍然留不住他?华先生说,上海“楼价比楼高”,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我不吃不喝15年才买得起”。更重要的是职场上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华先生表示,年轻“本土”派教员薪资只有同龄海归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两派之间“相互鄙视,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平日相处泾渭分明,但许多科研资源却又被资深“本土”派掌握著。待了一年多,华先生便返回美国,“回想那一年多的生活,简直像做了一场梦”。
还有“归海”人士是因“形势所迫”。尔湾上班族方先生透露,研究生时期的一位同学2008年归国创业做房地产,凭藉与在地方政府担任要职的亲戚的关系,企业一直做得顺风顺水,然而去年亲戚东窗事发,一人落马又连带出大批利益相关者,朋友的公司也经营不下去,更担心受波及被调查,灰头土脸匆匆“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