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机能(图)

发表:2012-04-04 21: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内的各种机能通常是由两种互相对立统一的机制所构成,如肌肉的收缩与伸张、心跳的加快与减慢、血液的凝固与抗凝固、血糖的升高与降低等等,以维持人体的动态平

“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机能

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内的各种机能通常是由两种互相对立统一的机制所构成,如肌肉的收缩与伸张、心跳的加快与减慢、血液的凝固与抗凝固、血糖的升高与降低等等,以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较高等的生物,体内组织的各大系统几乎都是分工合作的,中医从整体联系角度来认识人体及疾病现象,所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精密的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解说工具,将复杂的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为中心。五个系统都有自我、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这种整体观,体现了“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使人体内部与外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关系,每一个系统都是控制系统,也是被控制系统,并把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及人体对外在环境因素的防御能力,看成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疾病产生与治愈的原因与依据。

1.“阴阳学说"的有关知识

一般来说,表面的、向上的、向外的、功能性的、无形的、雄性的、伸张性的、热、明亮等等属于“阳”,内部的、向下的、向内的、物质性的、有形的、雌性的、收缩性的、冷、晦暗等等属于“阴”。中医用“阴阳学说”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互相对立,彼此消长而不能分离一体两面的特性,和人体内部的对立统一。

在生理方面: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内脏又以阴代表实体的五脏,以阳代表消化传导功能的六腑。在体表,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说明了人体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在病理方面强调:人必须保持阴阳平衡,才不致生病,如阳偏盛,阴必衰而受病,阴偏盛,阳必衰而受病。又从临床体验中得知,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可收到很大疗效的治疗法则。同时,也用阴阳来标定疾病的部位,认为阴阳是内外表里的联系关系,一阴一阳互为对偶,在现代社会中,好比夫妻关系。有行于体表的阳经,必有一行于里的阴经,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紧密联系,在病理上也能相互影响。

足健法运用阴阳学说的说法,操作时,运用上病下治,左病右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的治疗法则。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四时变换、寒暑更替,保持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人体才能维持健康。

2.“五行学说”的有关知识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分别配属五行,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互相滋生、互相制约的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和五脏病变时的互相影响传变方式。五脏各自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情志),把机体各部分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这种几千年前的观念,出于整体概念,说明系统本身只是更大系统的从属关系。各个独立的小系统,属于一个整体,彼此互相控制,互相协调,而达成动态平衡。

阴阳五行是古人从宇宙大自然中的观察所归纳出来,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哲理和方法。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将它们溶入了医学理论,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为后世中医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透过经络系统连结四肢百骸、五官七窍,把人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代表着人体的“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所有器官组织都隶属在各个系统之中,通过经络来输布精、气、血、津液以发挥整体机能活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器官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也需要脏腑之间的相辅相成、协同合作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运用了阴阳表里关系和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而有“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说明了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达到生生不息,这和现代医学的系统分类有很大的差异。

脚底按摩利用这样的思考模式,面对疾病时,从了解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作为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根据。不过还需要特别说明: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病症”。在生病的情况下,由于病邪的凶恶程度不同,加上病人体质强弱的差异,所以,生病时不一定会完全依照五行生克乘侮的影响传变规律依序相传。操作时,必须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参考内外环境,期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和自动调节机制,及人体对外在环境因素的防御能力,才能有效地扶正祛邪,驱使各种生理机能向正常和相对平衡的方向转化。

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说明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互相滋生、互相制约、生化的关系,以及和外界环境的联系。“五”是五种材料,“行”是指运动变化。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植物、热力、土壤、矿物、液体等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五行学家就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用以推演归纳各种事物的属性,采取模拟方式,把一种事物依其原本较偏多于哪一行,就归入那一行,把五行的抽象观念归纳为理论,把事物的性质相类似者,归属于同一个系统。因此,一种事物也就会有与他“行”类似的属性,而不是局限于单纯的一“行”或者是某一事物的本性,具有较广泛的含意。

4.五行的归类

拿五脏来配属五行:肝主升发,喜条达而归属于木,心主血,温热色红而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以五色来配属五行:木色青所以应肝,火色红,温热所以应心,脾色黄所以应土,肺色白所以应金(金属),水色黑所以应肾。

5.阴阳五行学理在操作时应如何运用?

了解了五行的特性和属性之后,先贤们从观察、实践中,发展出一套五行的基本规律: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图的内圈是五脏:肝、心、脾、肺、肾属阴,外圈合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属阳,阴阳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夫妻。

(1)五行相生:相生是指互相滋生,有促进助长的作用,彼此之间存在着母子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成为一个连环。肝为心之母,心为土之母,土为金之母,金为水之母,水为木之母,也就是上一行为下一行之母,反过来说下一行为上行之子,每一行都可为人母也是为人子,相互滋生合作。如肝木为肾水之子,为心火之母。实线依箭头顺时针方向表示相生。

(2)五行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指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含有扶持、约束、协调以达平衡的功效,彼此之间存在着朋友关系,过多的约制或过于疏远,都会造成不平衡。跳一“行”表示相克。

(3)五行相乘:相乘是强凌弱的意思,是异常的相抗关系,好比遇上了坏朋友而被拖累。若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就会有生克异常的现象发生。如木太过,就会对土克制过度,这叫木乘土。若木不及,则受金克制过度,就是因木虚而金乘之,金本身功能正常,因木虚被克后力量更弱。

(4)五行相侮: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太过或不及而引起的反克现象。如木太过,则金不但没能克木,反被木克这叫木盛侮金,或木太虚弱,则金会乘木,木不但不能克土,还被土反克叫木虚土侮。

从五行的生克图可看出它们是一个连环,生化不息,以保持事物的动态平衡。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就是“自我”,它们的彼此关系,除了“我”之外,有生我的母,我生的子。如我为火,则木生火,木为我之母,火生土,土为我之子,木、火、土之间都有母子关系。我所不胜为水,则克我者为水(水克火),我所胜为金(火克金)则我克金。

那么生我、我生、克我、我克都表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各生理功能在平衡情况下的正常关系,相乘、相侮则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有相乘的病理现象也必有相侮现象发生,如金盛必乘木,也会反克即金比火盛反侮火。由此可知,疾病的医治,不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得顾及与其他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行病机的传变:

五脏在生理功能上互相滋生,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也可互相影响。如肝脏有病可传至他脏,他脏有病也可传至肝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叫做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也就是母子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包括母病传子和子病累及母两种,都是某一行的太过或不及使五行不能保持正常的和谐所引起的病变。

(1)母病传子:例如水与木是母子关系,肝属木,肾属水,若因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因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那么原本的肾脏有病,因母病而使子脏的木也发生病态,这叫做母病传子,这是顺传。病邪较轻,在五邪中称为虚邪。

(2)子病累及母,又称为“子盗母气”,是指子脏的病累及母脏。例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为母脏,心为子脏,若因心血不足而累及肝脏,引动肝火,这是子病累及母。这种疾病的传变是逆时针,属逆传,五邪中称为实邪,在病情上属次重。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都是相克异常而致病。某一行太过或不及都能影响他行的病变。以木来说,若木气太盛,则木不但能乘土且会侮金。这时土行所受的邪是从所不胜的木而来,这种邪气(病气)最重,称为贼邪。金本克木,但因木盛,不被金克反侮肺金。若木气不足,则会金乘木,土反侮木。由于从所胜来的病邪(反克)病气最轻,不能深入,所以叫做微邪。由此可见,一行有病通常都会引发其他各行的异常,而足部病理按摩所发现的阳性反应物或感觉、温度、颜色等异常,只是疾病表现的结果,要治病必须寻因治本找出病因,做整体性的考虑,才能事半功倍早日康复。若只是从反应区的第一项按摩到最后一项,不能算是整体治疗,虽然有疗效,只是消除了表征,好比灭火不能直扑火源,费时伤神耗元气。通盘性的思考,找出病因、病位,定出治病的先后(先治标或先治本),做整体性的治疗,不能便宜行事只做机械式的按摩,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病变时互相传变,都可以因彼此间的生克乘侮来说明,但因受邪(病因)的性质不同,个人体质的差异,医疗照顾的不一样,及个人饮食生活习惯等不同,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生病时,五脏的传变也不一定照着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依次相传。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当时的状况,从脚部所找到的病理反应现象,利用望、闻、问、切的工夫,查明病因、病位、病史,把握病症,才能有效地防病治病。如肝有病,可向其所生之脏传变,这种病容易治,若是肝气太盛,木必乘土病情较重,这个时候应先健脾和(音“合”)胃,以防其传变,则木不能乘土,土行正常就不会再向下传,此外,肝气盛是属木实,实证我们要泻其子行,也就是泻心火,在心脏反应区使用强刺激的重手法,肝、胆反应区用轻手法,或脏实泻腑的阴病阳治手法,以疏泻肝气。又如肺气虚则可用补脾土(用轻手法)以生肺金的方法,这是中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病法则。

总而言之,阴阳学说用“一分为二”的观念,来说明脏腑的属性和阴阳失衡的病理关系,五行学说把人体的生理功能分成五大系统,以生克乘侮来探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它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平衡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组织结构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着。若有一脏腑病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所以,我们在诊断上不能只考虑发生病变的那一个脏腑,还需考虑到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在自然环境中必须顺应自然,只能适度地改造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先贤们的思想哲理和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与疾病争战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各种临床经验所累积的智慧,值得从事保健工作的学习者了解并加以应用。

数千年来,担负亿万中华民族人们的保健工作,临床效果应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使中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这是古老的中国医学仍能传承民间的主因。虽然和现代的医学理论或有不同之处,然而我们不能为了求新、求变,而完全丢弃先贤们所累积的文化瑰宝。当然,这套理论历经了几千年,时空背景整个大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妨运用老祖宗所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思考法则,配合现代科技医术,互相验证,取长补短,共同为全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