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失去“东方之珠”的美誉?

作者:史英强 发表:2011-09-03 23:4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香港回归十四载,亚洲金融风暴也过去十年,香港人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方之珠”美誉已是明日黄花。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不乏化挫败为教训﹑再造辉煌的例子,比如含泪重新崛起的韩国。香港为何一再坐失良机,且不说实体经济早于八十年代迁移北上,高新科技产业一直不见踪影,数码港﹑中药港化为泡影,金融中心至今仍只是憧憬,经济转型全然无望。一些政府高官喜好信誓旦旦﹑却不思进取的性格暴露无疑。

有人担心,港英政府九七年留下四千五百亿港元财政储备,按港府花钱如流水的风格,䧟入家徒四壁的狼狈境地,用得了多少年?到那时根据“基本法”规定,中央有责任和义务对港府作出赡养,就是说,到时香港将出现一个“领综援”的政府。不知道,届时官员是否仍有勇气提出薪俸不得低于港英时期的要求?

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忧完全多余。因为港英政府早就设计好了“土地财政与限制土地供给政策”。而一九八四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也专门规定,从一九八五年起,香港政府每年向市场供应的土地数量不得超过五十公顷。这就注定香港的“土地”是稀缺的,也是昂贵的。

由于土地属于政府,政府只要控制好土地供给,就能维持房价普遍高涨,自然也就能保证财政收入的源源不绝与滚滚而来。至于代价,那就是苦了香港的百姓民众。君不见,香港实际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三万二千人,骇人的拥挤堪称世界第一。

香港土地的高价,决定了香港人均GDP可以位居世界前例,超越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这样的“荣耀”却是可怜的大笑话。别说香港的普罗大众,就是中产﹑白领的生活品质尤其是居住环境,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同一阶层人士,甚至连人家的贫穷居民也不如。对于这一点,近二十年移民西方发达国家的香港人看得最清楚,体会也最深。

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会思考,会追问意义。在香港,尽管无人探讨“幸福指数”,因为它已成为政府及整个精集团讳莫如深的话题;尽管经济问题被一些专家搅得让人眼花撩乱;可是,香港人仍会思考“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巧妇难作无米之炊”所宣示或暗含的道理。逻辑的力量也会引导人们看清,香港的高地价﹑高房价及地产霸权,实质上就是一种隐性恶税,榨取着香港百姓的剩余价值。

如此,就好理解了,为什么一直以来当有人指出香港有衰退的可能,万不可掉以轻心,港府却能有一种将殷殷期望﹑谆谆告诫全当耳旁风的“淡定”?可是,民意不可侮,而港府“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底气也将在尴尬的真相面前溃散。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法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