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即将迎来低速增长弱周期,这是一年多宏观调控政策效力渐渐显现的结果,更是过去十多年双位数增长理性回落的必然。过去三十年,经济每隔5到10年都会经历一波周期转换,本轮经济上升周期始自2003年之后,至今已经维持了8年之久。
接下来,如果宏观政策不发生实质性转向,经济进入五六年以上的弱周期是大好事,更是实现经济转型的绝佳时机。
在弱周期来临之际,正是中国经济摈弃过往豪赌和粗放式经济增长的不错时间,切不可因为担忧短期内的经济下滑,而继续重回恶性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重蹈三年前的覆辙。
眼下,信贷跃进和房地产泡沫都在缓慢降温,这是弱周期形成趋势的基本前提。如果今年新增贷款低于7.5万亿,广义货币增速16%成为常态,甚至回到与GDP增幅相当的水平,那么房地产和基建项目降温趋势一定能得以形成。那么,经济减速回归到常态。
中小企业由于遭遇普遍的更为严峻的融资难,对制造业造成误伤也再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弱周期到来之际,为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的繁荣谋划系统性的振兴思路。只有如此,萧条的中国实业经济,才可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较之上世纪90年代,以乡镇企业、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这十年中国的实体经济萎缩速度十分惊人,多数行业要么被国有资本垄断,导致效率低下,要么被外资几乎完全控制,利润被外资悉数赚取。而民营资本则一直处于夹缝中生存,现在则几乎已经完全沦为短期资本,成为资产市场的投机常客。中国实体经济濒临崩溃,产业空心化、民资热钱化趋势十分严重。
中国民资和实业环境的糟糕程度,并不是今日宏观紧缩周期之下才显现的。中小企业纵使是在09年的信贷泡沫盛宴中,也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好处,大量贷款只不过流向了国企部门和地方政府。所以,关键在于创造金融机制,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甚至允许地下金融逐渐合法化,才能从根子上化解难题。况且,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并非本轮货币紧缩周期所致,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地租上涨带来经营成本显著上升,才是中小企业倒闭潮加速的更为关键的原因。
故而,在弱周期之下,必须想方设法给民间资金和中小企业,创造优质的生存环境。除了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化解融资难题,更要处理好国有资本和民间资金的“进退”问题,有利润的行业,大部分都必须让民资能以公平的机会进入。这两年的“国进”加速,让鼓励民资发展的“新36条”可能再成一纸空文,完全可能重蹈2005年“非公36条”的覆辙。
之所以目前中国经济的氛围空前浮躁,大量民营企业逃离实业,资金蜂拥投向PE和房地产,“炒”字为先,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稍微有一点利润的行业,都是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电信、石油、银行、保险、传媒等领域更是几乎全数被国企大佬所控制。
所以,“新36条”被民资和国资双方都不怎么在乎。由于实业利润稀薄,民间投资偏好聚焦于资产泡沫,而国企资本拘泥于眼前利益,寄希望于他们顾全大局,退出一些高利润行业,更是一种奢望。于此“新36条”若再度被架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现实就是如此残忍,可没有民资带来的实业繁荣,进而实现藏富于民,就不可能真正启动内需,过多的与民争利之后,只能让中国经济在经历短暂低速增长之后,重回完全依赖信贷和房地产泡沫支撑的恶性增长路径之中。
这一模式是本质是国有资本加速“进”,民间实业则完全崩溃。随后带来的只能是恶性通胀不断、增长效率低下,或许由此我们能短时间内就跃升为GDP上的第一大经济体,但其实不过是一场由货币泡沫和民间贫瘠相结合而至的增长春梦。而春梦注定是不可能持久的。当梦醒之后,中国经济或许将不得不再回到今日的起点,重复过往的转型“口号”。经济转型,在中国其实已经成为口号十几年。
哪怕是在国企账面利润翻几番、财税丰收年年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的背景下,全国上下倾心的不过是创业板的暴富神话、PE行业空前繁荣、热钱从猪肉炒到古董,中央政府月月调控,地方政府卖地发财,而很少看到真正专注于技术升级、企业运营等关乎经济效率整体提升的事情。
而欧美经济体,在危机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则是回归实业,而不是媒体议论最多的量化宽松等货币刺激问题。甚至,欧美正在悄然进行的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国可能只是抓住了并不重要的边缘问题。比如,国有资本投注不少精力的物联网,可能只不过是完全不重要的东西。很可能,其未来的历史地位,一定是没法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提并论的。
泡沫和热钱横飞,而实业和技术惨淡,根子还是在于行政之手无处不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倒退所致。如果不能在未来五年,建立相对好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实业复兴就遥遥无期。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也就不可能在此环境之下诞生。比如,中国GDP超过日本了,可日本有丰田、索尼,中国有什么像样的,拿得出手的企业?
只怕这一不可否认的令人尴尬的事实,将继续存在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