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元宵节。从正月初一春节开始的喜庆气氛,到这天进入最高潮。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以不同的民俗形式,来欢庆这一节日。
这个传统节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许多历史资料告诉我们,由于古代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所以,元宵节是由上元节演变而来。那么,上元节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其实,民俗节日如同传统文化的演变,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一种集中表现。
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名叫元宵,不仅姿色绝佳,而且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她常年身居宫禁,苦于不能为父母尽孝,思念之情日增,以至悲痛欲绝。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决意要帮助元宵与家人团聚。他谎称火神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城,同时又为武帝“消灾”。又说火神爱吃汤圆(亦称元宵),正月十五日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上供。并命京城臣民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和张挂红灯,使长安满城灯火。因此,元宵有机会与父母姐妹兄弟团聚,诉说别后衷肠。这传说虽非信史,但可从中看出元宵节俗背后所隐藏着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爱吃汤圆的是火神而不是别的神?因为元宵灯节与古人对火崇拜又有密切相关。《后汉书》就有宫廷举行祭祀火神典礼的记载。乡民中也有手持火把在田野驱虫赶兽的活动。古人感到火神很神秘,因而崇拜。
唐朝曾经是封建社会具有宏大气象的开明王朝,佛教在唐代曾发展到高峰。佛门弟子利用我国本土以火驱疫的活动形式,推波助澜。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过火把节,寺院里是灯油节,都展现出一派热闹的气氛。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在唐代成了一对并蒂莲,争奇斗妍,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灯节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其规模也愈加壮观。那时,每到灯节之际,从通都大邑到山镇乡村,从帝后之尊到庶民百姓,无不投入灯节的狂欢之中。唐代灯节的高度普及终于把往日肃穆、阴森的祭礼演变成民间娱乐和充满艺术情趣的节日,令人目眩神迷。
元宵灯节在宋朝几乎成为官定制度继承下来。每逢元宵节,京都汴梁三日不禁夜,允许官民同乐。宋词中曾经留下许多关于元宵节的动人词章。元、明、清诸朝,相继承袭,不改旧俗。大约至明清之际,元宵节又增加了射灯谜之举,无疑,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更是前无古人。
元宵节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纯朴善良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天才,他们在节俗中创造了美。它也饱蕴着许多动人而美丽的传说和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缕缕情丝。当代的元宵节俗则剔除了其中封建迷信等因素,成为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以及民间审美活动的一次大交流。尤其是各种灯具的制作,飞禽走兽、果品瓜蔬、乃至科学器械、仕女童男、亭台楼阁、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特别是民间艺人们,把绘画、编织、刺绣、裱糊、剪纸等融为一体,堪称天下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