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6-07-26 01:44:59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沃尔夫冈·明肖(Wolfgang Munchau) )哪个国家符合下列特征?该国政府拥有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经常帐户盈余;年度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央行把目标对准汇率;薪资压力已在上升;面对商业游说团体的压力,政治阶层不愿进行变革;该国政治领袖宣布:“只要我在任,货币就不会升值。”
这个国家不是当今的中国,而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西德。当时,西德的领导人是库尔特?格奥尔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在他的领导下,西德出现了首个由左右翼政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他坚守了不升值的承诺,但那只是因为他在1969年就被赶下了台。随后,德国很快调升马克汇率,开始调整积累多年的失衡。
当时的德国和现在的中国有一些有趣的相似点。两国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点:中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内劳动力充足,人为压低了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价格,没有独立的央行。此外,在中国,没有人因拒绝升值而被选民赶下台。但战后欧洲的一些经验可供整个亚洲借鉴,尤其是中国。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亚欧经济论坛(Asia-Europe Economic Forum)上,欧洲央行(ECB)执委会委员洛伦佐?比尼?斯马吉(Lorenzo Bini Smaghi)在其中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一课题。他在会上未直接呼吁中国调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但表示,“新兴欧洲”趋向于达成一个政策共识,这一共识与中国现行政策截然不同。亚欧经济论坛是由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论坛。
该政策共识包括四点。首先,货币政策应视国内情况而定。其次,货币政策目标应为保持物价稳定。第三,财政政策目标应为消化短暂的经济冲击。最后,保障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是结构改革。他所说的,更多可能只是央行决策者层面的共识,而非普遍共识。但是,没有几个欧洲经济学家会认同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或真正认同德国政府于60年代末期的经济政策。当年,几乎每位知名的经济学家都反对德国联合政府的汇率政策。
中国经济所走的道路,比当时的德国更加难以持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0.9%,出口同比增长25.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9.8%。作为衡量流通中货币的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上升18.4%,银行贷款增长15.2%。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截至6月底,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价值9411亿美元。2005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7.1%。尽管油价高企,但它今年仍接近这一水平,表明潜在趋势是上升的。
在劳动力市场,中国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情况,公司很难聘用到熟练员工。这与德国1969年的情况非常类似,当时德国的失业率降至0.8%。为应对这种情况,德国聘用了大量外国工人填补缺口,正如中国今天所做的一样。
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应对措施包括德国马克升值,这是1969年德国新政府作出的第一批决定之一。在大选后的数周内,德国马克兑美元汇率从4马克兑1美元,升至3.66马克兑1美元,升幅为9.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于1973年崩溃后,德国马克继续大幅升值,当年的汇率达到2.40马克兑1美元。4年之内,德国马克兑美元升值约66%。
一年前,中国将人民币汇率调升2.05%。自那以后,人民币又进一步升值1.47%。但这种小幅升值将不足以纠正中国的经济失衡问题。
正如今日中国一样,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德国,商界人士警告称,货币升值会扼杀国内出口行业。事实上,德国并没发生这种情况。相反,在70年代,德国的贸易顺差甚至提高了。2005年,统一后的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当然,德国遭受了许多因自身问题而造成的经济麻烦,中国需要引以为戒。但德国当时的经济政策是合理的。
或许,两国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德国是完全成熟的自由民主国家。1969年秋,针对未来的经济政策路线,德国展开了一场活跃而开放的全国性大讨论。在中国同样也有一场经济论战,但它并未涉及敏感的制度问题。威权政府坚持错误经济政策的时间会更长,这并非巧合。
这个国家不是当今的中国,而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西德。当时,西德的领导人是库尔特?格奥尔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在他的领导下,西德出现了首个由左右翼政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他坚守了不升值的承诺,但那只是因为他在1969年就被赶下了台。随后,德国很快调升马克汇率,开始调整积累多年的失衡。
当时的德国和现在的中国有一些有趣的相似点。两国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点:中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内劳动力充足,人为压低了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价格,没有独立的央行。此外,在中国,没有人因拒绝升值而被选民赶下台。但战后欧洲的一些经验可供整个亚洲借鉴,尤其是中国。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亚欧经济论坛(Asia-Europe Economic Forum)上,欧洲央行(ECB)执委会委员洛伦佐?比尼?斯马吉(Lorenzo Bini Smaghi)在其中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一课题。他在会上未直接呼吁中国调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但表示,“新兴欧洲”趋向于达成一个政策共识,这一共识与中国现行政策截然不同。亚欧经济论坛是由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论坛。
该政策共识包括四点。首先,货币政策应视国内情况而定。其次,货币政策目标应为保持物价稳定。第三,财政政策目标应为消化短暂的经济冲击。最后,保障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是结构改革。他所说的,更多可能只是央行决策者层面的共识,而非普遍共识。但是,没有几个欧洲经济学家会认同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或真正认同德国政府于60年代末期的经济政策。当年,几乎每位知名的经济学家都反对德国联合政府的汇率政策。
中国经济所走的道路,比当时的德国更加难以持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0.9%,出口同比增长25.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9.8%。作为衡量流通中货币的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上升18.4%,银行贷款增长15.2%。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截至6月底,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价值9411亿美元。2005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7.1%。尽管油价高企,但它今年仍接近这一水平,表明潜在趋势是上升的。
在劳动力市场,中国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情况,公司很难聘用到熟练员工。这与德国1969年的情况非常类似,当时德国的失业率降至0.8%。为应对这种情况,德国聘用了大量外国工人填补缺口,正如中国今天所做的一样。
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应对措施包括德国马克升值,这是1969年德国新政府作出的第一批决定之一。在大选后的数周内,德国马克兑美元汇率从4马克兑1美元,升至3.66马克兑1美元,升幅为9.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于1973年崩溃后,德国马克继续大幅升值,当年的汇率达到2.40马克兑1美元。4年之内,德国马克兑美元升值约66%。
一年前,中国将人民币汇率调升2.05%。自那以后,人民币又进一步升值1.47%。但这种小幅升值将不足以纠正中国的经济失衡问题。
正如今日中国一样,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德国,商界人士警告称,货币升值会扼杀国内出口行业。事实上,德国并没发生这种情况。相反,在70年代,德国的贸易顺差甚至提高了。2005年,统一后的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当然,德国遭受了许多因自身问题而造成的经济麻烦,中国需要引以为戒。但德国当时的经济政策是合理的。
或许,两国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德国是完全成熟的自由民主国家。1969年秋,针对未来的经济政策路线,德国展开了一场活跃而开放的全国性大讨论。在中国同样也有一场经济论战,但它并未涉及敏感的制度问题。威权政府坚持错误经济政策的时间会更长,这并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