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6-04-19 15:28:00作者:
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对于探讨古代历史文化已有重要贡献,而要将古文字的研究推进一步,分析研究古文字中的语辞殊为必要。几年前,作者在一篇题为《新中国的青铜器研究》的小文里,曾提议编一本《金文语辞汇释》。这个想法,是由杭县张献之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得到启发的。张氏此书独辟蹊径收获甚丰,问世三十年来为学界所宗仰。我觉得其方法可移用于古文字,不仅金文,从甲骨卜辞到秦汉简帛也无不适用。
用现代语言学标准衡量,张氏所谓语辞,涵义相当广泛。他在《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叙言中,开宗明义即云:“诗词曲语辞者,即约当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之特殊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也。”书中所收有单字有短语,虚实兼备,大都是用一般辞书无人检索的。张氏广搜例证,以诗词曲证词曲,互相对比,辗转推求,确能作到了发他人所未发。
张书所论诗词曲,本为唐宋金元明大众所吟咏欣赏,只是由于语言的演变,其间不少语辞今人已经不能直接理解。这又有两种情形,有的语辞是古语有而今语已经罕用甚或不用,如张书所举“遮渠”、“隔是”、“祅知”、“厮句”之类;有的语辞今语虽有而意义实与古语不同,如张书所列“可能”、“当家”、“问事”之类。无论哪一种,都不能从今语的角度去依字面理解,诗词曲之所以难读,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研究的古文字,时代为商周秦汉,其古朴费解又过于唐以来的诗词曲,这是因为古文字反映的语言,和今语的距离更大。王静安先生为杨筠如的《尚书》注本作序,提出疏解《尚书》须“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我们研究古文字,也应努力达到王氏的要求,这便需要深入研究古文字的语辞。
张献之先生的方法,据他自述不外五点:“体会声韵”,“辩认字形”,“玩绎章法”,“揣摩情节”,“比照意义”,“大率不出刘淇氏《助字辩略》、王引之氏《经传释词》及清代诸训诂大师所启示。”因此,他的方法其实是把文献训诂学转用于诗词曲。我们如以这种训诂学方法用于古文字,借鉴张氏所积经验,相信在古文字研究上会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