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京城庙会

发表:2006-01-26 18:0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京城庙会


庙会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而北京的庙会尤为著名,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并且历史悠久,相传起始于辽代,但未被证实。最早有记载的是元代白云观庙会,明清时期北京的庙会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京城内外的各大寺院均有各自特色的庙会,汇集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物和民间文艺,逛庙会也成为人们的一种民间文化生活,延续了千余年。
  
北京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古都,历朝历代在此大兴土木,建筑寺庙,由此北京的庙多,所以庙会也就多。最早的庙会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人们去庙里敬神,后来逐渐地形成了具有商贸、娱乐活动的民间集市,农历新年逛庙会也成了一种过年的习俗。
  
旧时,北京的庙会多得很难统计,清末民国初期,按月份计,隆福寺在每月逢九、十、一、二举办庙会,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护国寺则是逢七、逢八。大年初东岳庙和大钟寺有庙会,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庙会上百货杂陈,吃穿用度,应有尽有,正如《燕京杂记》记载“珠玉云屯,锦绣山积,器用杂物,无不毕具。”


地坛庙会


  
各种民间艺人在庙会上表演戏曲杂耍,武术杂技,没钱上戏院的人们在庙会上尽可大饱眼福。此外,夜晚的灯会又是传统庙会的一个节目,当夜幕降临,各式各样的花灯五彩缤纷,观灯的人们熙熙攘攘,可谓人潮如涌,热闹非凡。东华门外的灯市尤为著名,真是“禁城迢迢通长衢,九门万户灯光里。”
  
北京最早的定期庙会是都城隍庙的庙会,城隍庙在明代是一个著名的寺院,据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可见当时都城隍庙的庙会是十分盛大的。清代时每年五月十一还在这里举行祭祀城隍的活动。
  
护国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开庙设市,很快就取代了城隍庙,成为京城最大的庙会之一。护国寺位于西城西四牌楼之北,属“东西两庙”的西庙。每月初七、初八两日庙会。护国寺庙会商品的一个特色是以玉器为多。隆福寺是北京名刹之一,香火兴旺,位于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月逢九、十、一、二开庙设市,其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燕京岁时记》)此外,隆福寺的小吃也名声在外。


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也是北京历史上大规模庙会之一,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兴起于清乾隆年间,庙会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民国初期是北京唯一的官设新节庙会,是老北京在过年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由于地处琉璃厂一带,厂甸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庙会上有很多古玩书画、金石玉器、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等高雅之物,是文人雅士喜欢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一般大众喜欢的各类百货在这里也是应有尽有,其中以大糖葫芦和大挂山里红最有特色,因此当时北京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北京的庙会经过千余年的延续,成为民间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那硕大的风车、三尺长的糖葫芦、精巧的面人,伴随着一声高似一声的吆喝声,把庙会渲染得独具老北京的文化特色。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