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风波幕后"黑手"被揪出来了 2亿流通市值蒸发

发表:2005-07-19 17:4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7月,艳阳似火。就在全国各大啤酒厂商喜迎消费旺季时,一封寄往媒体的匿名信引来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啤酒信任危机。

  “国产啤酒95%添加甲醛”,这一耸人听闻但又大曝内幕的说法出现在某报纸上后,多家媒体竞相转载。短时间内消息被迅速放大,啤酒业的形象被极大损坏,啤酒股全线下挫,甚至日本、韩国对我国啤酒也紧急下达“检查令”。

  “国产啤酒甲醛含量均低于国标、可放心饮用。”数天后,来自国家7个权威部门的声音,终于平息了这场“甲醛闹剧”,也隐约牵出了隐藏在幕后的操纵之手。

  “洗冤”

  7月16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在京召开“关于啤酒甲醛问题情况说明会”,为国产啤酒“洗冤”。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程劲松在会上表示,啤酒生产过程使用甲醛不是秘密,使用甲醛工艺也不是违标违规问题。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过研究和检测证实,微量甲醛广泛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如牛奶、果汁、碳酸饮料、猪肉等,啤酒所含的微量甲醛和天然食品相比,含量属低量范围,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啤酒的甲醛含量无差异。

  之前的7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也公布了对157种国产啤酒和64种纯进口啤酒的甲醛含量抽查结果。位于天津、青岛、上海、深圳、四川、河南、吉林、新疆等地的9个国家级食品质检中心的检查结果显示,157种国产啤酒甲醛含量全部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甲醛含量的0.9毫克/升,更低于发酵酒类2毫克/升的国家标准。

  7月14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正式向媒体发布通报,“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这一说法属于不实报道。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肖德润表示,中国目前啤酒总产量约为3000万千升,而中国青岛、燕京、华润等三大啤酒企业的产量相加即达到1000万千升,[]约占总数的三成,中国产能20万吨以上的大啤酒集团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六成,由于这些大啤酒企业已都不使用甲醛,因此“95%的啤酒含有甲醛”的说法不攻自破。

  前后3天的时间里,相关权威部门相继郑重表态,终于使历时近两周的“甲醛事件”有了定论,也凸显了这一风波的来势汹汹。

  “黑手”

  “我现在不想再对这件事情做任何回应了,也不想透露那封信的读者信息。”吴翔语气坚决地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此前有报道称,他曾透露,“甲醛事件”的匿名“揭黑者”姓李,来自于北京的一家啤酒研究所。但是昨天,他向记者断然否认了这些说法。

  吴翔是《环球时报生命周刊》的记者,也是最早捅出此次“甲醛事件”的记者。7月5日,该报以一封啤酒研究工作者的来信作为线索,采写了一篇《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

  开头刊登的匿名读者来信称,“啤酒加甲醛在业内还变成了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行规。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甲醛太便宜了……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你们的报道,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这件事,因为他们有权利知道!”

  《环球时报》随后的文章称,“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有些企业宣称自己不用甲醛,其实往往只是部分产品不用而已。”文章还指出,“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

  一时间业内哗然,多家媒体纷纷转载这一报道,“甲醛风波”由此展开。虽然青岛、燕京、华润、三得利、力波等几乎所有的大品牌都在第一时间表态,“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弃用了甲醛做稳定剂”,但是并未有效抑制住媒体对内幕的不断追踪。

  “本次‘啤酒甲醛风波’完全是有人幕后策划的。”就在风波愈演愈烈时,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助理程劲松上周六在“情况说明会上”的这番话终于使隐藏在幕后的身影开始显现。

  程把“矛头”指向了生产混合澄清剂(取代甲醛的啤酒加工助剂)的公司。他表示,[文 学城]近年来个别生产混合澄清剂的公司,为了达到让政府强制取消啤酒甲醛酿造工艺从而扩大其自身产品销售的目的,他们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制造影响,给啤酒行业和社会造成混乱。

  据介绍,啤酒制造和储存过程中会生成絮状沉淀物,使酒变得浑浊,影响透明度。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啤酒行业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开始使用甲醛作为助剂,但目前,我国的大型啤酒企业都已应用PVPP、单宁和硅胶等加工助剂替代“甲醛”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生产工艺。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所有的大啤酒厂已弃用了甲醛,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小啤酒厂出于成本的考虑仍在使用甲醛。”以PVPP加硅胶工艺为例,同样酿制80吨的啤酒,甲醛只需要3千克,每千克十几元;但PVPP需要8千克,每千克160到180元,再加上10千克硅胶,每千克30到40元,加起来,成本是原来的30倍以上。

  “由于今年3月公告发布、10月正式实行的国家标准《发酵酒卫生标准》中,只是强制性规定啤酒的甲醛残留量指标不能超过每升2毫克,而并没有禁止使用甲醛,就使得一些取代甲醛的啤酒加工助剂公司不断以各种方法来给政府施压。”另一业内人士称。

  程劲松称,2004年2月,就有人以“啤酒工人”名义给不同政府主管部委写信,后来该信转交至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心对该问题进行澄清说明。他表示,没想到最近又有人以“啤酒研究人员”的名义给媒体写信,利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心理,制造风波。现在虽不能确定幕后人是谁,但可以断定这些人肯定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过,也有业内分析认为,此次事件也不排除是国外啤酒企业进行恶意炒作,从而达到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目的。

  “闹剧”的代价

  “我们的销售并没有下降。”昨天,三得利、力波、虎牌、喜力等多个品牌的负责人都对记者表示,并没有受到甲醛风波的影响。

  上海酿酒专业协会副秘书长吴建华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正是啤酒消费的旺季。一方面由于惯性消费,一方面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因为甲醛使啤酒有害健康的事件,所以使得这次危机并没有在销量上直接反映。”

  但短时间内销量的坚挺,并不能“抵消”此次风波带来的冲击。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对媒体称,啤酒含甲醛已经炒了3年了,2003年第一次炒,被非典压下去了,2004年被阜阳奶粉和禽流感压下去了,而这次对市场信心的影响非常大。

  据报道,7月13日,内地啤酒股在这一事件的打击下全线下挫,一天内主要的几只啤酒股为“甲醛门”付出的代价就是2.3753亿元的流通市值。其中, 燕京啤酒(000729)盘中一度跌停,开盘7元,收盘6.4元,下跌9.09%,流通市值损失1.7893亿元;惠泉啤酒(600573)开盘5.41 元,收盘5.11元,下跌5.5%,流通市值损失1890万元;青岛啤酒(600600)开盘8.76元,收盘8.62元,下跌1.6%,流通市值损失 2800万元;重庆啤酒(600132)开盘8.59元,收盘8.44元,下跌1.7%,流通市值损失1170万元。

  同时这一时间也直接影响了出口的成本。7月11日,韩国食品医药安全厅下令,要求有关方面紧急收回并检测今年进口的中国啤酒。7月12日,日本卫生部部长已要求从中国进口啤酒的厂商对啤酒进行甲醛含量检测。业内称,进口国从过去对我国产品的抽查可能会转为命令检查,既影响了通关速度,又增加了成本。

  那么在事件尘埃落定之时,谁应该为这些损失买单?

  分析人士认为,在此事件中,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导致这一事件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在此次诸多的媒体报道中不乏自相矛盾,甚至失实。为此,国家质检总局表示,希望媒体在报道食品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时,事先更多地了解相关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了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相关常识,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杜绝恶意炒作,更好地维护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形象,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真正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此外,权威部门的反应滞后也是事件扩大的因素之一。自7月5日媒体首篇报道,到7月14日行业协会首次释问,前后相隔了9天时间,其间由于社会公众不能迅速得到权威部门的释疑,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危机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