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阳报>>专栏作家邱心言一方面认为,朱熔基是周恩来之后历届总理中评价最高的,另一方面也说,毁誉参半才是对他最佳的评价。邱心言写道:“朱熔基的个性不适合中国官场的文化,他的性格耿直,脾气急躁,改革施政过程触及工农的切身利益,农村和国企改革问题似乎都不尽人意,但是不应该求全责备。”
*下岗工人不满朱熔基改革措施*
中国许多公务员和知识分子对朱熔基的评价比许多工农对他的评价要高。正在北京郊区打工的李刚就这样认为。这位没有私人电话的工人用路边的公用电话接受采访时说:“我身边有一些知识分子,包括青年知识分子,刚走出校门的,硕士刚毕业的,他们对朱熔基比较感兴趣,认为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比较符合中国的发展前途。但是农民和下岗工人对朱熔基有点不满。特别是朱熔基在后期所做的几件事,下岗工人批评得比较多。比如说给公务员调整工资。还有他在前期对下岗工人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
记者:“下岗问题能全怪朱熔基吗?”
李刚:“他们基本上都怪朱熔基。因为朱熔基搞了个国企改革,没有什么配套的措施,只是减员增效,现在减员不增效啊。”
但是李刚也认为,总的来说,朱熔基的改革改善了中国经济,延续了共产党的统治。
*加入WTO有大功*
不少人认为朱熔基实现了他过去对自己的期望,那就是当清官,干实事。在谈到朱熔基的经济成就时,人们谈到了他的宏观经济调控冷却了一度过热的经济,领导中国比较安稳的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香港时事评论员柳三禅说:“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对中国冲击不大。反而是中国经济对世界上的商品价格带来很大影响。这些呢,都觉得是朱熔基的功劳。”柳三禅也说,朱熔基在民间的声望比他在官场的声望要好:“很多老百姓对朱熔基的印象比较好,但是在官场里,特别是一些比较高级的官员,觉得朱熔基有很多缺点,包括他对下属、对工作和有些重大决策的失误。”
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中国网民中有不少人拥护朱熔基。新浪网的时事论坛在其他问题上经常出现两军对垒,而在讨论《南方周末》报关于朱熔基的长篇报导论坛上,却洋溢着一片对朱熔基的赞美之声,离别之情,而少有批评之辞。有人写道,“一片赞扬声,在BBS上实在少见,确实是个大好人!其实他老人家有许多的改革都没有达到目的,可老百姓就是念他的好,这是何等的人格魅力呀!”也有人有所批评,写道“您的成绩受于条件限制,好像并无多大过人之处(很多改革都没有很好开展下去,最明显的是房改改得很多人都没得住,钱也没得分。)”
*南方周末大赞朱熔基*
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报以二十四版的篇幅,高度评价了朱熔基的政治生涯。《南方周末》指出,在庸俗哲学、腐败习气日趋盛行的官场,开明、廉洁、正直、强悍的朱熔基给政坛带来一股清风。 《南方周末》引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总有一些人在挥动“左”的大帽子,如果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断送政治生命,而他“不问姓资姓社”,坚定地站在改革开放这边,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
对于第一把手之外的中国领导人这样突出的连篇累牍的颂扬,在中国媒体上是少见的。香港的报纸专栏作家柳三禅说,一般来说,中国媒体报导朱熔基是有节制的,篇幅是受限制的:“这种节制不是来自媒体本身,而可能来自宣传部门,在中央就来自中宣部。”
<<南华早报>>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朱熔基和党的宣传部门关系不太好。1998年,朱熔基去中央电视台,要求焦点访谈节目大力揭露腐败。而几天后,中宣部长丁关根下达了相反的指示,要求记者们多报导正面新闻。
*新闻周刊被收回*
中新社办的《新闻周刊》3月3号这一期从报摊上被收回了。收回的原因,杂志编辑部自己也不清楚。<<南华早报>>说,这是因为杂志上高度赞扬朱熔基的封面报导引起了检查官的不安。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钟诚证实,杂志由于一个没有说明的原因而收回了。但是他说:“我们没有犯任何错误,任何误解都将很快得到澄清。”这一期《新闻周刊》没有象以前各期那样上网。据<<南华早报>>报导,《新闻周刊》称赞朱熔基“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总理之一”,“在中国沉闷的政治气候中象一股春风”。
但是,一位党报的编辑说:“你不应该把过去5年的成就都归功于一个人。朱熔基不能也不应该盖过江泽民和领导核心的其他成员。”他还指出,中宣部根据朱熔基的愿望,建议中国媒体对朱熔基退休的报导要节制。
朱熔基的退休广受好评。在北京工作的律师伯拉姆说,朱熔基的最后一个贡献是自动下台,做出榜样,这将导致领导层接班的制度化。
但是北京的工人李刚认为,朱熔基的改革要为中国出现赤贫阶层负责,他建议朱熔基在退休后“可以到下面走一走,对他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我认为对他有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