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界“混混儿”画像

发表:2001-11-19 22:5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严重染上学术腐败之风的人因把做人的道德丢尽而令人憎恨。学界“混混儿”虽不至于此,但让他们在学术界里“混混儿”下去,玷污了学术的圣洁不说,对他们自己的学术发展也不是什么好事。看来有必要将学术“混混儿”的面目“曝光”于世,帮他们改掉“混混儿”恶习,唤起他们心底可能尚存的学术良知,潜下心来做点真学问。

没有明确而相对稳定的具体研究方向是学界“混混儿”一大特征。当你问有教授、副教授之类职称头衔的人是研究什么的,有人会空泛地把“经济”、“文化”这类大科学范畴的词汇搪塞给你;如果你对此感到疑惑,再深究他的具体研究内容,他会对你吭吭哧哧含糊其辞,那么你遇到的很可能就是你需要见识见识的学界“混混儿”。何以这样说?我想有一句英文可谓绝妙的回答:To study everything is to study of nothing(什么都研究等于什么也没研究)。

只会用天马行空的“引语”是学界“混混儿”的另一大特征。如果一篇文章中充斥着“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学家说……”、“西方学者认为……”一类的“引语”,那么该文作者十有八九是个学界“混混儿”。因为任何学术观点、证据、结论都是由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或西方某国的某个学者在某年某月的某学术刊物上发布出来的,而且即使在同一个领域,这个学问家和那个学问家也不会说完全同样的话,不可能持有只是一种声音的“大一统”观点。想必“混混儿”不曾读过具体学问家的具体著作,只是远远地向学问家们望去,便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如此滥竽充数,混杂在学界。

没有学术同行,闭门造车是学界“混混儿”的又一大特征。倘若你问一篇论文的作者,在他之前有谁研究过他所做的课题,他说“不知道”;如果再问他世界上现在都有哪些人在研究他的课题,他还说“不知道”;如果问他互联网上有没有课题相关材料,他又是一个“不知道”;如果顺着他的文章看到结尾,见不到参考文献,或者参考文献只是论文形式要求上不得已的摆设,并不是行文中所指。如此,你不用迟疑,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界“混混儿”。因为论文的灵魂在于理论创新,在于和同一研究领域中的别人不同。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不参考别人已经和正在做的,又怎么能做到和别人不同呢?做不到,或者说证明不了自己和别人不同,怎么会有创新呢?文章不创新,又怎么会有灵魂呢?如此这般,没有学术灵魂的人在学术界里也只能是“混”了。

学界出现“混混儿”原因何在?追求学术空灵的职称;评选和刊发论文不遵从学术规范;把学术活动当成福利、创收的渠道,恐怕是“混混儿”得以混下去的客观原因;而沉迷于功利,缺乏科学研究的专门训练和专注的科学研究精神,则是“混混儿”混迹学界的主观原因。学术得以规范,心灵得以净化之日,便是“混混儿”在学界无法再混之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