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孩子」與「立規矩」二者缺一不可。(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家庭,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人格塑造、習慣養成的關鍵場域,對孩子的一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不少家長秉持「給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教育理念,期望孩子能在寬鬆無拘的氛圍中自在成長。然而,當遭遇孩子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沒完沒了哭鬧等情緒失控行為時,家長們常常陷入無計可施的困境,甚至開始質疑自身教育方式,懊悔未能盡早為孩子立下規矩。
吼叫短暫「有效」 埋下隱患
生氣時靠吼孩子來讓他們聽話,這種情況頗為常見。有些家長能較好地控制情緒,很少這麼做;或者孩子較為懂事、守規矩,家長便能心平氣和地陪伴,無需靠吼管教。
吼叫,似乎是許多家長教育孩子時最易陷入的誤區。當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時,家長情緒容易失控,一聲怒吼便脫口而出。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孩子能立馬變乖。可實際上,吼叫帶來的往往是短暫的順從,留下的卻是不可想像的隱患。
長期被吼的孩子,容易變得膽小怕事、缺乏自信,做什麼都看大人臉色,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生怕再惹爸媽生氣。此外,吼叫還會損害親子關係,導致家庭氛圍緊張,孩子會逐漸喪失對父母的信任,與父母漸行漸遠。
「愛孩子」與「立規矩」二者缺一不可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裡,永遠不能缺少規矩。《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從小給孩子立好規矩,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懂得愛自己、愛家人,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遠比等孩子不聽話之後,再生硬地吼叫、打罵、管教有效且重要得多。
曾經在一兒童繪本上看到一個故事:兒子問:「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媽媽說:「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兒子問:「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媽媽說:「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故事中,媽媽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承擔你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讓孩子敢於承認錯誤,學會承擔責任。這才是「立規矩」的意義所在。
立規矩,不是單方面的強制。規矩不是強加給某一人的要求,而是家裡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父母在制定規矩時,如果沒有把自己算進去,甚至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自己破壞規矩,那只會讓孩子心生反感。
所以,不要單向地給孩子立規矩,家裡所有的規矩,家裡所有的成員都要遵守。家庭裡立下的規矩,影響著家庭裡的每一個人,父母也應該用規矩嚴格要求自己。否則,那不叫規矩,而是命令。
規矩的目的不是禁錮,不是限制,而是教育。
一個有規矩的家庭,目的也不是培養出一個「聽話」的木偶,而是一個人格獨立、德行兼優的孩子。
父母的一舉一動,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底;家庭的環境,會最終反映在孩子未來漫長的人生之中。
父母改變觀念,陪孩子一起成長,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靈丹妙藥。
父母之愛子,是天性也是本能。如果是在父母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非心智。
父母無休止、無條件地付出,只能養出寄生蟲式的巨嬰,沒有半分反哺感恩之意。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付出再多,在他的眼裡也不過是常態,一旦這種常態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會吞噬他。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但其實,最好的東西往往是不需要刻意去尋找的,因為它一直在身邊。
那便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堅定的眼神和深沉的愛。
有個比喻說得極妙:「養孩子如放風箏,既要它飛得高,又要它不斷線。」
規矩,就是那條線。
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廣闊的天地,而規矩的意義,是讓他守得住本心,不至於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裏迷失了方向。
一個有規有矩的家庭裡,夫婦有和,長幼有序,父子有親,家風自正。
愛與規矩並行,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

愛與規矩並行,才是最好的家教。(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這4條規矩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
規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不對的、要挨批評的。」然後家長引導孩子,讓他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這個規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狀態,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待他長大後,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規矩二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這樣的情況,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這個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區分「你的」「我的」,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取,而「我的」東西一定要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孩子才能更懂得尊重他人。
規矩三 不可以隨意打擾別人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時,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交到新朋友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父母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有的父母還會選擇「孩子第一」,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並會高興地進行回應,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養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壞習慣,甚至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
如果發現孩子有隨意打擾別人的習慣,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並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試想一下,如果你正在專心地做事,我們過來不斷地打擾你,你是否會高興呢?」用心平氣和的語氣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一件令人不悅的事,然後順勢給他立下規矩。
這個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去打擾,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更容易交到好朋友,融入集體。
規矩四 做錯要道歉,也有權利要他人道歉
許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會處處讓著,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也會心軟原諒。這樣的處理方法,只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沒什麼大不了,反正爸媽始終都會原諒我的。孩子沒有了約束感,便會為所欲為,甚至犯下更嚴重的錯誤。
從小就要教孩子,做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錯時,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要求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及時地向孩子道歉,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這個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逐漸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是我們的責任。
愛與規矩的並行,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