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缺水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水對人體至關重要,佔我們身體重量的60%左右。為確保身體健康,我們平日都要保證水分攝入充足。但或許您不知道,喝得足夠多的水,還能幫助預防一些常見病。反之,喝水少,疾病也會悄悄找上門。
這8種疾病,喝水能幫我們預防
1.預防肥胖超重:
水為零熱量,取代高熱量飲品如可樂、果汁等,有助於降低每日熱量的總攝入。同時,飯前適量飲水,使胃部產生飽腹感,進而讓進食量減少。
2.預防便秘:
諸多因素如過度食肉、精神壓力太大、濫用瀉藥、年齡增長等都可能導致便秘。但事實上,長期飲水不足亦為誘發便秘的原因之一。
3.預防結石:
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腎結石、膀胱結石病人平時飲水量都偏少。而結石形成跟體內的尿酸、碳酸等溶解物質過多沉積有關,適當多喝水能稀釋這些成分,降低結石生成的風險。
4.預防痛風:
痛風源於血液內的尿酸水平過高,導致尿酸代謝失衡或排出受限制。除藥物治療外,多點喝水也能讓更多尿酸外排,預防痛風發作。
5.預防慢性腎病:
攝入足夠的水,尿量增加能夠帶走一些細菌、病毒,降低腎臟感染的風險;新陳代謝加快,清除一些代謝廢物以及毒素,可緩解腎臟工作壓力;對於長期要吃藥的人,多喝水在一定程度可降低藥物腎損害。
6.預防尿道炎:
多喝水多排尿,有助於洗刷尿道,掃除一些致病微生物,降低尿道炎發生的概率。
7.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飲水在一定程度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病變,因喝水稀釋血液,讓血栓形成風險下降,減少心腦血管病變。
8.預防骨關節炎:
長期缺水可能引發關節軟骨退化,加劇關節的磨損,引發骨關節炎。而保持充足飲水量,有助於預防此類疾病。
每天喝水越多越好?
既然喝水對身體有那麼多益處,那是不是喝得越多就越好呢?不是的!
水中毒的發生,通常是由於人體攝入水分過多,超出了腎臟的正常排泄能力,從而引發一系列異常的生理變化。此外,經常過度飲水還會對進食產生消極影響,導致進食量大幅度減少,繼而可能增加營養不良的概率。
水,到底要怎麼喝?
1.水溫35℃∼40℃最為適宜。一般來說,人們飲用35℃∼40℃的水較為合適,這是因為此溫度與人體內溫度相近,讓胃腸道更為舒適。對於怕冷的人群,可以選擇飲用稍高溫度的水,但最好不要超過50℃。
2.建議小口慢飲,避免大口猛灌。許多人習慣一次性大量飲水,這會加重胃腸負擔。較為合適的飲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將每日飲水總量分散在一日的時間,每次大概200毫升。
3.不要等口渴才飲水。不能依賴口渴感來判斷是否需要喝水,因為當我們感到口渴時,身體水分已丟失1%∼2%,此時已出現身體缺水的問題。
4.避免用飲料替代白水。部分人因白水無味而更愛飲品,但過量飲用各類高糖飲品可導致超重肥胖,甚至引發健康問題。事實上,白水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