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國家通訊社衛星通訊社發佈的這張合影中,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4年5月16日在北京會談後擁抱在一起。(圖片來源: MIKHAIL METZEL/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4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王君綜合報導)據《南華早報》報導,在今年前2個月,由中國大陸出口到俄羅斯的汽車衰退達48.8%,且卡車出口規模更暴跌了87%,而受到高度關注。專家分析認為,由於美國總統川普介入俄烏戰爭談判,而動搖中俄之間的關係,使中國對於俄羅斯的經濟的影響力有可能會降低。
報導中提及,俄羅斯為了保護自家汽車業,已經自去年7月開始提高了進口車關稅近30%,且回收進口車還必須繳交回收費,而這兩大措施致使購買進口汽車的成本飆升,導致進口數量下滑,中國大於陸過去是俄國最大進口車來源。
另外,從去年10月下旬以來,傳出有部分中國大陸通過鐵路運至歐洲的貨櫃遭到俄羅斯查扣,其商品價值恐突破了1億人民幣(大約新台幣4.57億),使得受影響的大陸企業面臨了虧損。
由於汽車出口的衰退,而讓今年前兩個月中俄雙邊貿易的規模也跟著下滑,已達年減7.1%。據分析師稱,由於川普總統參與了俄烏停火談判,可能導致中俄關係走向新的方向。學者Aleksei Chigadaev指出,中國對於俄羅斯的經濟影響力已經逐漸減弱了。
俄羅斯與中亞問題的專家李立凡表示,汽車出貨量的下滑與美俄之間關係解凍,而影響了克里姆林宮與北京的雙邊貿易。中俄兩國的主要貿易集中於關鍵礦產與資源上,美國與俄羅斯間的關係能夠有多大改善,仍還需要觀察。
專家Aleksei Chigadaev也提及,在中俄貿易規模創新高之後,出現了放緩的狀況並不會令人意外,至於是否會受到美國的影響,仍還有待觀察。
俄扣留華為等中企產品值數億 中歐班列貨運量雪崩及運價腰斬
去年10月起俄國嚴查中歐班列,有上千個中國貨櫃遭到扣留,其價值逾上億人民幣。傳出有華為、大疆等中國科技公司貨物亦被扣押,導致許多貨主嚇趴不願出貨,以致造成今年2月中歐班列的貨運量雪崩43.4%且運費跌掉一半。
據《自由時報》報導,自2024年10月下旬以來,中歐班列開往歐洲的貨櫃陸續遭到俄羅斯扣留,甚至發往歐洲的部分貨物迄今仍滯留在俄羅斯。
遭到受查扣影響貨櫃至少達1000多個,且傳出其價值上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5億以上)。鄭州有一家汽車零組件廠商有價值8000多萬人民幣(大約新台幣3.6億)的變速箱遭扣,甚至差點造成歐洲客戶停產,更讓德國客戶氣炸;還有一家深圳的無人機配件廠的陀螺儀也被扣,其價值5000萬人民幣(大約台幣2.25億),致使其資金鏈差點斷裂;以及有一家耶誕棉衣不只未趕上耶誕節,讓中企苦嘆都成為春裝了。
除外,華為和大疆等中國科技公司產品也都被扣;還有人因為貨物遲遲沒有送到買家手中,以致支付高額違約金和港口費。
由於風險大增,使得部分貨主不敢再走中歐班列。據財新最新報導指出,中歐班列在數年的高成長之後,今年則呈現大幅下滑,2025年的前2個月,中歐班列總共開行去程、回程班列有2658列,年減少9.2%,而累計發送貨品為28.08萬標準箱,年減了11.3%。
其中的中歐班列去程開行量,更是嚴重下滑,今年的前2個月,中歐班列去程開行共1177列,年減少26.1%;發送貨品為12.85萬標準箱,年減少26.1%。而同期的中歐班列回程共開1481列,年增加10.9%;送貨數15.23萬個標準箱,年增加6.7%。
跌幅主要集中於2月,單月的中歐班列開行去程僅422列,年減少43.3%,發送貨物為4.83萬個標準箱,年減少43.4%,且運價也跌掉一半
中俄兩國的戰略利益分歧
據遠景基金會指出,在南海問題方面,俄羅斯於南海主權上保持中立,並沒有明確支持中國的主權主張,其更加專注維持發展跟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和軍事關係,因此,俄國與中國於南海的分歧上,主要在武器軍售和能源開採等問題方面。俄方向東南亞國家出售了大規模先進武器,此行為幫助這些國家增強自身的軍事力量,致使中國於南海維權的成本上提升,同時俄羅斯參與南海有爭議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活動,亦瓜分了中國於能源上的利益。
俄羅斯於南海的重要盟友是越南,而且中越之間的關係一向不和睦;同時俄羅斯也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最大的國防供應商,由於東南亞國家抱持著戰略多元化的期許,且俄國也認為自己是除了西方和中國之外的「第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