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權房可徵2萬億元房產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9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原中國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孟曉蘇對媒體表示,地方政府可以對小產權房徵收2萬億元人民幣的房產稅。中國樓市成交量下滑、房地產市場萎縮,地方財政崩潰,促使地方政府另尋財源。
小產權房可徵2萬億元房產稅
9月2-9月4日,「新機遇·新活力——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4」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本次論壇由鳳凰衛視、鳳凰網主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聯合主辦。鳳凰網財經對話原中國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原中房集團董事長孟曉蘇。
在探討地方政府如何開闢新稅源的議題上,孟曉蘇在接受鳳凰網財經訪談時表示,大量存在的城市居民違法購買的小產權房,或可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潛在稅源。
「現在做法是什麼?說他是違法的,然後不去過問,或者說拆幾套,弄得民怨沸騰,」孟曉蘇說。
他強調,小產權房在城鎮居民住房中的佔比已不容忽視,據估算,這一比例高達22-25%,總面積約80億平方米,相當於8000萬套住房。
孟曉蘇表示,這些數據雖為估算,但反映了小產權房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他特別澄清,小產權房並非簡單等同於農民房,而是城市居民違法購買、農村居民違法出售的住房。因此,對小產權房徵稅並不會觸及農民利益,而是針對違法交易行為的合理規範。
孟曉蘇認為,小產權房有8000萬套住房:「如果按照2%和3%的國際標準稅率,平均2.5%來征年稅,那這個房產價值是80萬億,一年能收2萬億的稅,而且都是地稅。」
針對小產權房居民是否願意繳納房產稅的問題,他說,「按年分擔吧,他繳得起;再一繳就合法了,一合法的話成倍增值了。」
徵稅存爭議 小產權房產權應先合法化
小產權房是指在農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辦理相關證件,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中國官方的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頒發,亦稱「鄉產權房」。「小產權房」不是法律概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購房合同在國土房管局不會給予備案,這也就意味著小產權房沒有房產證。
購買小產權房存在的風險:
1、無法進行貸款與抵押。小產權房沒有房產證,銀行是不會給小產權房貸款,因此購房者如果要買,房款需要一次性交付,且小產權房無法辦理抵押登記。簡單來說,就是買小產權房不能貸款買,也不能拿這類房子給銀行作為抵押。
2、難以規避「一房多賣」風險。因為小產權沒辦法進行不動產登記,所以購房者難以確定賣方有沒有將房子賣給其他人。
3、面臨「強拆風險」。近年來深圳、東莞、廣州等多地都強制拆除過小產權房,這些房子存在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問題,或與政府規劃相衝突,一旦被強制拆除可能連賠償都沒有,購房者容易「錢房兩失」。
4、面臨「違約風險」。當某個地段面臨拆遷或價格暴漲的情況下,賣方可能會以簽訂合同無效或其他藉口進行違約。
5、質量難保證,購房者維權難。建設小產權房多為土地所在村進行建設,工程方為了多賺錢可能會偷工減料,房子質量難以保證。且若發生質量糾紛,購房者維權申訴難,最終的損失可能由自己承擔。
6、再次轉讓難。根據規定,小產權房不能向非集體成員的第三人轉讓或出售。承租權可以轉移,但想再次轉售則難。
針對小產權房徵稅問題,分析人士認為,政府認為合法與否,一切根據它的需要、需求來決定。
據自由亞洲電臺9月3日報導,熟悉小產權房問題的網路評論人士郭先生表示,「說明這個國家確實沒有錢,在搜刮民脂民膏。如果征小產權房房產稅,是一筆龐大的稅收。」
旅美財經學者程曉農表示,從法律角度而言,農村集體土地還是公有,農民在公有地上蓋房自住沒問題,若是轉賣,政府可能找麻煩沒收或拆除:「它真正的目的是想開一個頭,如果第一步小產權房收起房產稅了,然後慢慢就能逐步往城市裡面收,這樣就能挹注財政收入。比方北京郊區先收上,然後北京城區也收。」
房地產低迷 地方政府另尋財源
根據中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今年1-7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5.4%,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下滑逾20%,但同期中國非稅收入增長12%。
數據顯示,1-7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20909億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763億元,同比下降22.3%。
土地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2.3%,意味著房地產危機給地方政府造成沈重打擊,也促使地方政府另尋財源。例如,對輕微違規行為處以大額罰款等。
分析人士稱,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表明財政狀況正在惡化,這對步履蹣跚的中國經濟來說是個壞兆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包括罰款在內的非稅收入常年處於兩位數增長狀態。按照官方的說法,「對稅收收入下降起到了一定的彌補作用」。
野村(Nomura)經濟學家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非稅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表明,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可能已尋求提高罰款,以應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
野村根據官方數據計算得出,中國7月份非稅收入同比增長近15%,延續了6月份的兩位數增幅。
儘管非稅收入暫時緩解了地方政府壓力,但經濟學家警告稱,這種情形是不可持續的。而且,由於非稅收入往往缺乏透明度,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本已疲軟的消費者和企業信心。
也有一些官員和經濟學家表示,推動非稅收入增加的其它因素是地方政府正試圖從其所持有的資產中獲取更多資金。自去年夏季以來,中國各地城市一直在出售和出租國有資產,從閑置的建築物、停車場到礦產儲備等等。
為了償還債務,重慶市等地最近成立「砸鍋賣鐵」工作專班,此事引發熱議。「砸鍋賣鐵」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意思是為償債不惜一切代價處置資產。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地方政府還剩下多少可盈利資產,以及誰在購買這些資產。通過最近的政府報告可以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地方政府一直在將資產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個口袋,要求國有企業收購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