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大斥資建留學生宿舍引發學生抗議(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看中国2024年4月4日讯】(看中國記者李德言綜合報導)中共和美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越來越明顯,而美國兩黨的反共共識也越來越一致,中共黨魁習近平已經不滿足於只拉攏非洲國家,優待非洲留學生,也早已把滲透實施到了美國青少年身上,引發外界對於中共「放長綫釣大魚」的擔憂。在政治方面,中共也不斷對美國進行滲透和腐蝕。
五萬美國青少年訪中與破舊的學生宿舍
2023年11月,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出訪美國時,曾提到「未來5年邀請5萬名美青少年赴華交流學習」,看似不經意的一提,其實是習近平「親自指揮」的美國青少年訪華計畫。
今年1月10日,據中共黨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1月4日給美國友人薩拉‧蘭蒂回覆信件時,提到「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這一計畫。2月11日,習近平和彭麗媛夫婦向美國林肯中學師生回贈新春賀卡時,再次提到這個「5年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項目。
而且習近平並不是嘴上説説的。
3月30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文開篇就稱,「3月28日,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市林肯中學師生代表結束11天的訪華之旅,回到家鄉。」文中介紹,中共政府請他們吃了火鍋,看了舞龍,還上武當山遊玩,看了武術表演...。當然,這些花費不可能是中共黨魁自己掏腰包,而是來自於無數中國人的血汗錢。
這是中共黨魁2023年11月宣布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中交流學習的一部分。
2月16日,美國《議報》英文版發表了由Jeanette Tong和Evan Osborne一起撰寫的文章《習近平招募美國年輕人》,向美國社會警告了中共這個計畫的黑暗動機。
據悉,Evan Osborne博士是美國俄亥俄州萊特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而Jeanette Tong是中國公民力量倡議的研究員。文章表示,2024年1月,至少有五個美國學生團體完成了中國行,這五個學生團體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來自加州學生大學長灘分校的本科生、來自愛荷華州馬斯卡廷的高中生,來自猶他州的小學生和來自維吉尼亞州的乒乓球運動員。
文章重點強調說,這趟免費去中國的旅行絕不像去法國或是去日本那樣的正常出國留學,從中共官媒的宣傳報導上來看,中共顯然是想在美國的年輕人中培養有利於中共的態度。
比較有中共特色的是,這些美國學生在中國的參觀行程都十分相似,其中包括瞭解中國的文化和美食,參觀特斯拉的工廠和國家基因庫等高科技企業,以及中共的大規模建設工程等。中共此舉無外乎是爲了讓這些美國青少年體驗所謂的社會制度優越性,但學生們都無法進入中共最不想讓世界瞭解的領域,像是在新疆關押了超過一百萬的維吾爾族人,中共背離世貿組織規則的種種做法,中共摧毀昔日繁榮香港的民主,還有大部分中國貧困民衆的日常艱難處境。
對於中共這樣大手筆讓美國青少年免費來中國旅行,外界的看法大都認爲這是中共統戰「從娃娃抓起」的黨文化手段。
3月24日,旅澳歷史學者李元華表示,中共這種所謂的交流是不正常的。因為中共不會白出錢,背後都有陰暗目的。「中國有那麼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連大山都沒出去過,它(中共)沒資助過這些孩子走出大山去縣城看一看、去省城看一看,更不用說去美國看一看。它花大量的錢讓美國青少年甚至兒童到中國來看看,這本身就不正常。」而且美國青少年在中國看到的都是中共有目的選取讓他們看的。李元華認為,這種選擇性參觀是洗腦工程。可以說是習近平「從美國娃娃抓起」這一計畫的組成部分。「讓他們變成中共惡政的讚揚者。」
中共官媒報導,3月16日,從美國舊金山登機訪華的24名華盛頓州的中學生赴華交流團,從組織層面看是由「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共同主席周樹琪負責,中共駐舊金山總領館代總領事宋國選到機場歡送他們,而且舊金山市長辦公室國際商貿主任馬克•錢德勒還在致辭中說,「中國絕對是一個迷人的地方。」隨同這些美國學生到中國旅行的是斯蒂拉庫姆市市長理查德•穆里。
李元華說,在美國推動或幫著中共落實該政策的人,除了親共的華僑、商業團體和民間組織外,還有已經被中共收買的美國地方政府人員。他們配合中共專制政權欺騙美國人,對美國的根本利益起的是危害作用。冷戰結束後,自由社會關於共產主義對人類的危害,在基礎教育這部分是缺失的。如果各國政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任由中共鑽空子的話,本國的很多年輕人就變成中共惡政的讚揚者。
2024年2月17日,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的《議報》主編蔡霞在X平臺發文說,這些年中共花巨資引進大批非洲青年到中國「留學」,給他們發高額生活費,山東大學甚至給每個非洲留學生配三個中國女大學生做「伴讀」,不惜以金錢與性來利誘,為中共培養非洲國家的新代理人。現在習近平計畫5年弄5萬名美國青少年「去看中國」,就是「從娃娃抓起」,在美國尋找豢養中共的代理人。
蔡霞表示:「呼籲美國民眾要對此高度警惕,別讓中共謊言矇騙了自己孩子的眼睛,毒害了自己孩子的心。」
中共黨魁肯花大筆民衆血汗錢豪氣邀請美國青少年到中國度假,中共官員也有樣學樣。
3月31日,中國財經博主「鄒晨輝Finan」在微博貼出多個學生宿舍的照片,披露中國南昌航空大學花費1.4億元人民幣給外國留學生建新宿舍樓,而不為本國學生改善住宿環境,引發南昌航空大學學生的「強烈抗議」。
南昌航大斥資建留學生宿舍引發學生抗議(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據學生上傳的照片顯示,新建的留學生宿舍是2人間,有書架、舒適的大床,以及寫字臺和落地窗簾等。
該校學生說,自己的宿舍是上下鋪,住宿環境惡劣,連電腦也放不下,宿舍的公共厠所看起來也是陳舊不堪。雖然學生每年都和學校反映居住環境問題,但學校都以「經費不足」為由搪塞,卻仍肯花1.4億天價為留學生建新宿舍。學生們質疑說,學校憑什麼對外國⼈各種優待,對自己的學生各種壓榨?
對此,山東青島大學校友約翰向《自由亞洲電臺》表示,中國的各個高校給予外國留學生優厚的待遇是有統戰意圖的。他說:「各大學設立留學生項目是統戰意識,和未來的文化輸出、中國世界性戰略都是有關係的。非洲很多官二代都在中國留過學,有些事情(中共)找他們就容易辦。所以留學生的待遇好,有高額補貼和獎學金等等,反觀中國學生要貸款上學,有好多因為沒學費,讀不了大學。」
但隨著中美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以及美國人對中共認識的越來越清楚,在華的美國留學生人數也成斷崖式下跌。
2023年,《美國之音》引述《華爾街日報》在3月19日的報導指,數據顯示,2020-2021學年,美國人在中國留學的人數從2018-2019學年暴跌了97%,只有382人,而在十年前,美國留學生在中國的高峰時期,有將近1.5萬人。這背後的原因,除了中共嚴厲的「清零」封控外,還有中共和世界背道而馳、對內壓榨迫害本國百姓,對外進行戰狼外交導致的這一結果。
時評人周曉輝撰文指出,不管習中央如何想改善中美間的關係,使出什麽招數,美國人都不會再相信。而意圖通過邀請五萬美國青少年訪華、藉機向美示好的習中央,很可能等來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
中共對美國政治新星的超前籠絡術
今年3月13日,中共美女間諜方芳和《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餐敘的場景,再次牽出中共在美國政界滲透布局的醜聞,也讓外界赫然發現,中共對那些年輕而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提前布局、刻意拉攏,爲的就是「放長綫釣大魚」,在他們一旦手上有了實權後,就能大概率成爲中共在美的代理人,比如曾被方芳滲透的美國民主黨加州聯邦眾議員斯沃威爾(Eric Swalwell)。
2012年時的斯沃韋爾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市議員。方芳多次爲他進行籌款助選,幫助他快速崛起,斯沃韋爾後來成為美國的國會議員,2015年1月,斯沃韋爾被任命為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委員,還同時擔任中央情報局(CIA)監督小組委員會的首席民主黨人,也就是說,他手上掌握著美國政府的高級機密。
白宮社群媒體公關主任丹史卡比諾(Dan Scavino)在社媒上寫道,「斯沃韋爾是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成員,能知道美國最機密的情報。他100%(向中共)妥協了,他竭盡全力的詆毀任何為川普工作的人,在過去4年裏不斷地撒謊、撒謊、撒謊,因為中共收買了他!」
當時,美國眾議員吉姆•森森布倫納(Jim Sensenbrenner)也要求國會操守委員會調查斯沃韋爾和方芳的關係。他說,不知道斯沃韋爾和方芳洩漏了多少美國的機密消息。
如果說習近平計畫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中國免費旅行,是想早早的從這些孩子們身上開始進行統戰的話,而方芳在斯沃韋爾身上花心思,就是爲了等到他一路升職到相對重要的位置,然後再套取各種機密和情報。
而且方芳在美國也確實建起了廣泛的人脈,還為促進中美雙方人員的交流做不少「穿針引線」的工作,比如促進美國議員接待中國代表團,把中國留學生安插到美國議會做實習生等。
據美國短新聞網站Axios分析,方芳滲透斯沃韋爾這個案例,說明中共努力滲透美國政界時,不惜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培養出「成果」。
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官員霍夫曼(Daniel Hoffman)爆料說,方芳直接聽命於舊金山領事館,「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美國國內有很多這樣的女性(指女間諜),其中就有大量中國女性(間諜)。」
霍夫曼說,現在還無法確定究竟有多少女間諜在美國,估計少則幾百多則幾千。這些女間諜往往到美國名牌大學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並常通過社交媒體和目標對象建立聯繫。
他説,間諜想瞭解她們目標的性格和工作上的每一個細節,她們也想接觸到像斯沃韋爾這樣的政治新星,並和他們建立聯繫,因為一旦這些政客有知名度了,再和他們建立關係就困難得多了。
2020年12月10日,美國前國家情報代理局長里克•格倫內爾(Ric Grenell)接受Newsmax採訪時指出,有眾多的美國官員都受到了中共間諜的色誘,「這(滲透)是非常深入的,我可以向你保證,有很多美國國會議員、民主黨州長和地方官員都成了中共間諜的目標。」「FBI已經對他們進行了防禦性簡報。」格倫內爾也曾在聯合國工作八年,他還爆料出讓人震驚的事實:中共間諜遍佈聯合國,「他們深入到了聯合國的各個地方,見縫就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