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詩中描寫的是清明節時的情景,讓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
提起清明,人們通常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這首詩描寫的是清明節時的情景,讓人印象深刻,但在起初,清明並不是節日,而是一種節氣的名稱。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這個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麼演變成紀念祖先節日的呢?這和與清明節時間相近的寒食節有關。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寒食節來得重要。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主要習俗為禁火,不許用火煮食,只能吃冷食、熟食。由於清明與寒食節時間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習俗逐漸移到清明之中,原本的清明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清明節。
擁抱人生況味的清明詩詞
清明節是個令人感懷的日子,心靈敏覺的詩人們留下的節景詩篇,看了之後讓人彷彿身歷其境,沉寂的節俗頓時鮮活了起來。
明代詩人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描述自己在回鄉祭祖時,衣服上滿是灰塵、淚水,讓人感受到詩人無盡的哀傷。
明代詩人王磐則在〈清江引清明日出遊〉中寫道:「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描述的是清明節的另一種樣貌:人們趁著天晴出門踏青,體現出清明節充滿陽光活力的另一面。
清明節俗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此外,民間也有吃青團、踏青、斷鷂放災、吃潤餅等習俗。
掃墓: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是掃墓。人們在墳上添新土,拔去長在上面的雜草,將各種食物擺好,點上一炷香,然後行禮祭拜。
吃青團:清明時節江南地區流行吃青團。青團外皮鬆軟Q彈,內陷飽滿,一般用新鮮的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揉製而成。
踏青:由於清明時節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因此,除了懷念故人,民間一直有到空氣清新的郊外踏青的習俗。
斷鷂放災:所謂的「斷鷂放災」是指在清明節放風箏之時,將所有的災病寫在紙鳶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象徵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一一消逝。
吃潤餅:春捲又稱「潤餅」,有些地方會在清明時製作「潤餅」,作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