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日醫院(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3日訊】跨年夜,急診大樓燈火通明。
2022年12月31日晚10點半,上海長海醫院,深夜就診的患者比白天少一些,放眼望去依然大排長隊。
;;;;「我一進來就跟醫生說,做什麼都同意,都同意,不要耽誤時間了。;;;;」60歲的江璉急匆匆地在;;;;「知情同意處;;;;」簽下了一連串自己的名字。她丈夫當天早上7點被送進來,仍在搶救中。
一週前江璉和丈夫;;;;「陽;;;;」了,丈夫身體不好,患有高血壓、呼吸道系統疾病。;;;;「我兒子早上開車送來醫院。救護車排了190多號,要等幾個小時,等不起。;;;;」江璉還沒轉陰,在醫院照顧丈夫。
上海的重症高峰正在出現,大多是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脆弱群體,多家三甲醫院急診量猛增。
位於楊浦區的長海醫院,急診每天接收病人超過2000人次,不斷創歷史新高,120急救車源源不斷地運送著重症病人進來,車子多時堵住入口。;;;;「有時救護車都進不來,讓我們出去看病人,看一下情況再回來。;;;;」年輕的心內科醫生羅飛說。他在10天前就;;;;「陽;;;;」了,連續多日的超負荷工作後,到現在講話還會有些咳。
進入急診大樓,大廳、走廊、診室內外,許多重症老人滯留在此。一張折疊床、一瓶氧氣罐、一副輸液架和吊瓶,就是一個留觀病人的;;;;「床位;;;;」,100多名這樣的病人躺在此處。每個診室裡,當班醫生8小時不吃不喝、全力以赴接診治療。
冬夜的大樓裡,暖風很足,夾雜著消毒水、青黴素和其他藥水味;遠處和近處不時響起呼救聲、咳嗽聲;病人們躺在床上,家屬們愁眉緊鎖;在醫護人員總是急促的步伐中……新的一年到來了。
;;;;「病人越看越多;;;;」
2022年的最後一夜,長海醫院急診大樓的走廊上、過道裡、診室門口、診室內,都躺滿了病重的老人。上到二樓,輸液區的老人、小孩、青壯年擁擠著,空氣散發著悶人的咸味。
每個診室都被圍得水泄不通,醫生經常連續8小時不吃不喝接待病人。從門口踮起腳,能看到醫生頭上的藍帽子和防護面罩。長海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美堂告訴記者,60張內科床位、51張外科和骨科床位全部收滿了,最近醫院每天在協調其他科室的病房用作急診病人分流。
;;;;「阿姨,還沒有到你。;;;;」小小的診室擠得滿滿噹噹,人們擁堵在門口,醫生羅飛不得不時常站起來維護排隊秩序。
;;;;「排隊吧,我也急,哪個不急啊。;;;;」患者家屬對插隊的人喊道。一天下來,羅飛目睹了太多這樣的時刻,就診卡爭先恐後地遞在眼前。
;;;;「病人來了先送預檢臺,分二級、三級、四級,一級的(病情最重)來了直接送搶救室。;;;;」羅飛說,其他病人做過檢查,在醫院治療的寫上;;;;「留觀;;;;」,在護士站領床、氧氣罐,便住下了,急診大樓躺著100多名這樣的病人。
病床上的患者之間很少講話,只有老人哼哼唧唧的聲音,很細微。偶爾有患者熟睡過去,發出輕微的呼嚕聲。大多數病人是睡不著的,張著嘴或努起嘴,用力地吸氧。家屬們倚在老人的輪椅上,或支開一張行軍床睡下,可很少有人真正入眠。
去年冬至(12月22日)那天,急診室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我原來一天看五十多個病人,看著看著到了一百多個。;;;;」羅飛回憶道,從他踏入辦公室起就無法停頓,身邊一直圍著病人,;;;;「病人越看越多,越看越多。;;;;」
;;;;「我血氧低了,白天八十幾到九十幾,晚上七十幾到九十幾,我呼吸不過來。;;;;」12月31日晚10點多,急診內科診室裡有兩床病人,一位72歲的老太太晚上剛趕來醫院。她聲音很低,說半句話就要停下來喘氣。5天前,她因發燒來醫院,檢查出肺炎,醫生為她開了藥,回去吃完藥退燒了。但這兩天她呼吸不暢,監測發現血氧飽和度遠低於正常的95%以上。
;;;;「我站不動,坐著嘛還好,躺著就不行了,不能睡覺。;;;;」老太太說,她兩天沒合眼了,她丈夫正在外面等待叫號。此時,距離他們開車來醫院已有三個小時。
生離死別就在眼前
重症高危老年人,是醫務人員最緊迫的救治對象。
長海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張文軍記得,這一週他最高興的事,就是2022年12月26日那天下午成功救治一名一級病患。
;;;;「他們自己開車來的,車開到馬路邊,護士立即拉推車跑出去把病人接進來。患者被快速送到搶救室氣管插管,持續心肺復甦。因為復甦很及時,救治成功了!;;;;」張文軍到現在也很興奮,這名老年患者已被轉移到呼吸科監護室,由護工每日照看。
重症病人增多,如不能及時分流,病人積壓將造成急診;;;;「癱瘓;;;;」。這是急診負責人王美堂最擔心的事,最近該院每天都在協調急診分流。;;;;「病房優先開給重症老人。;;;;」王美堂說,重症病區不斷擴容,心臟外科ICU、CCU(冠心病監護病房)和感染科、麻醉科的重症監護病房,均在2022年12月下旬開始加緊改造。粗算下來,長海醫院重症床位的儲備已超過100張。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各科醫生到急診協調床位、收治病人。;;;;「外科、骨科、內科,不是呼吸科的病房也在收。;;;;」張文軍說,他指了指正在給老人看血壓的醫生:;;;;「他是我們腎內科的醫生,但腎科也是內科,呼吸道和肺部的問題他也能看,就幫我們分擔了。;;;;」
病人一旦收入病房,身邊允許一名家屬陪同。如果到了重症監護室,家屬就不能進了,病人統一由護工照料。每天護工會告訴家屬裡面的病人需要什麼——多是尿片、吸管和紙巾等用品。
無法收入病房的留觀病人分散在角角落落。走廊一處,一對中年姐妹在給患病的老人擦身子,從小腹擦到大腿。她們為老人取下尿布,翻身又擦過兩遍後,給她墊上了三層紙尿褲。
每一張床上家屬都自配了防老人摔落的;;;;「安全帶;;;;」,這對姐妹用的是家裡床單撕下的粉繩子。為母親擦完身體後,繩子在胸、腿各繞一圈小心翼翼綁上,她就可以安心睡覺了。
大廳前臺聚集著坐輪椅來的老人,他們等待著檢查結果,還沒有在醫院;;;;「扎根;;;;」。;;;;「;;;;‘陽’了以後,我媽媽已經四五天吃不下東西了,每天就喝點茶,怎麼辦嘛。;;;;」母親躺在輪椅上,一旁的女兒很擔心。2022年12月29日早上,她發現母親呼吸不暢,當即叫了救護車,4小時後救護車將病人送至長海醫院急診。當日下午做完檢查後,她開始和護士協調母親的床位。
悲傷的事情在所難免。羅飛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22年12月29日下午3點送來的一位一級重症病人。;;;;「剛送來已經不行了,我們正準備送急救室,人已經沒了,就十分鐘。;;;;」
;;;;「醫生,你給他退掉吧,人已經停掉了。;;;;」護士拿著去世老人的繳費單對羅飛說。;;;;「啊,行。;;;;」他愣了一下,接過來點點頭。
;;;;「小秀,秀麗的秀。就剛剛吐血那個。;;;;」死者的女兒在電腦前向醫生拼母親的名字。;;;;「你去做個心電圖(確認死亡),蓋章,然後送太平間好吧。;;;;」羅飛熟練地辦完了一套流程。
;;;;「謝謝醫生。;;;;」死者的女兒對遠處的老公搖搖頭,然後平靜地發呆。和身邊擠著向前排隊的其他患者家屬相比,他們眼裡再沒有那種緊迫感。最後,他們決定帶老人的遺體回崇明老家火化,落葉歸根。
;;;;「家屬哭得稀裡嘩啦還是很感觸的。印象最深的是患者去世後,子女哭著說我沒有爸爸媽媽了,那個時候真的感慨萬千。;;;;」羅飛說,很多患者年齡大了,生離死別就擺在眼前。對醫生來說這本是常有的事,可每每面對時,這個剛來急診半年的年輕醫生還是忍不住難受。
所有醫護都扑上
急診科護士長胡敏到2022年最後一天還沒有轉陰,12月25日發燒後回去吃藥睡了一覺,次日早上就返崗上班。;;;;「我們醫護基本上都;;;;‘陽’了。;;;;‘陽’了以後自己調節,覺得情況還可以立即返崗。;;;;」她說。
防控政策調整後,因為環境風險更高,身處一線的醫護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更早。在長海醫院急診科,超過80%的醫護人員都已感染,他們在症狀緩解後全部返崗。
為了讓最危急的病人得到最及時的救治,上海市多家三級醫院呼籲,;;;;「非急診;;;;」患者可通過普通門診或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級診療;;;;」,為危重症患者讓出;;;;「生命通道;;;;」。
;;;;「現在病人數量多,我們的原則其實就是把所有醫護人員都撲上去,有多少醫療力量全部都上去,能上班的都上班,就是這樣。;;;;」王美堂說,他很心疼帶病上崗的醫務人員,他們都在症狀緩解後主動返崗,共同應對當前緊迫的救治壓力。
為應對巨大的救治壓力,長海醫院協調醫護力量支援急診。急診最大的壓力在發熱門診和內科,前者主要接診輕症患者,後者主要面對重症病人。目前,發熱門診5套醫務人員持續不斷地接診,急診內科也增加了多套醫務人員輪班。
當前,長海醫院外科、骨科等各科室每天能幫助急診內科分流30個以上的病人,一些病情相對穩定的病人轉去其他科室病房,以便得到更好地照看,同時為急診空出新床位。抽血、化驗等檢查項目,很多流程可在前臺完成,;;;;「這就是我們說的,胸痛的普通病人,不耽誤救治。;;;;」胡敏說。
胡敏說,一天的最高峰,同一時間內急診病人可達兩百個。對醫務人員來說,一天24小時被切割成三段,8小時輪班倒:早上8點到下午4點,下午4點到晚上12點、凌晨零點到早上8點。所有醫生坐診幾乎都不喝水,更沒有時間吃飯和上廁所。
2022年12月29日,是羅飛;;;;「陽;;;;」後第八天,;;;;「應該已經轉陰了,但我沒時間測;;;;」。當天他從早上8點坐診到下午4點多,連續8個小時接診了150多個病人。除了診室的病人,還不時到走廊處置突發狀況。
羅飛乾脆8個小時不吃不喝,一直等到下班。一天下來,他最大的感覺是;;;;「口渴;;;;」。;;;;「晚上回去吃個飯,洗完澡睡覺,基本上又要來上班了。;;;;」
感染高峰到來後,上海的重症高峰正在慢慢出現。羅飛說,他相信醫院會繼續加派人手,分流急診的重症病人,加快急診運轉速度。
他等來了2023
2022年最後的時光在一點點流逝。
2023年1月1日零點時分,急診門口突然推進來一輛拉車。;;;;「讓一讓,讓一讓;;;;」,醫護人員邊推車邊喊,將一名重症病人送入搶救室。
這時候,搶救室門口的床位前,江璉懸著的心稍稍安穩一點。醫生剛才來看過,她丈夫的情況正在好轉。血透機、呼吸機、心電監護儀包圍著這個60歲的男人,他的呼吸仍有些急促,蓋在身上的衣服上下起伏。
;;;;「剛送來的時候,血氧是81,現在96了,他各項指標還可以了。;;;;」江璉的語氣平穩下來。
重症病人送來急診,根據情況,往往第一步是上呼吸機。;;;;「現在的主要情況是老年人容易呼吸衰竭。;;;;」羅飛說,因為人多,平均一個病人的等待時間大約4小時,遇到危重病人則優先接診。
重症患者主要有兩種情況。一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導致基礎疾病加重,另一部分人則由新冠病毒引起肺炎。
雖然奧密克戎變異株主要攻擊上呼吸道,重症率低,但中國人口基數大,上海的常住居民也已超過2400萬人。再低的重症比例,患者的絕對人數也不會很小,分流到每家三甲醫院的重症患者人數也不會少。
;;;;「目前來看,肺炎患者佔這些重症病人的一大半。;;;;」王美堂說,肺炎患者中;;;;「白肺;;;;」佔比約10%~20%,其中既有病毒性肺炎又有繼發細菌性肺炎。
關於治療,王美堂說大部分病毒引起的肺炎有自限性,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抵抗力,逐漸會把病毒清除出去,身體逐漸恢復。;;;;「現在大部分肺炎患者就是這部分普通型患者,不用太恐慌,按照醫生推薦意見對症治療,逐漸就能康復。;;;;」
對於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醫務人員會考慮使用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目前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已在上海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並且可使用醫保。王美堂說,;;;;「白肺;;;;」等重症患者還有綜合性治療手段,包括氧療、呼吸支持、營養支持等,;;;;「絕大部分患者也都是能夠恢復的。;;;;」
病人太多,羅飛每天都提醒自己記住重點病人的情況。;;;;「如果說病人更多,現在過來看急診的病人,總體病情會更重。交給下一班醫生時,會害怕自己記不住,交班沒有那麼仔細。;;;;」這是他最擔心的事。
搶救室裡,胡敏最關心醫院增配的呼吸機等設備是否充足,她還擔心搶救室有限的空間已很難再容納更多患者。原本搶救室共有15張床,現已加床收治20多個病人。;;;;「呼吸機是可移動的,相對來講擔心會小一點。可以去借,可以臨時去申領,去購買都可以。;;;;」她解釋道,;;;;「但搶救室的呼吸機,還需要配合牆壁高壓氧,床位太多牆壁氧就不夠了。;;;;」
急診大樓內外,每一位醫務人員此時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全力以赴救治每一名病患。任何患者病痛的緩解,都彷彿一縷曙光。
;;;;「他睡著了。;;;;」2023年1月1日0點4分,江璉站在床邊輕聲說道。她丈夫的血氧飽和度在一分鐘內又上升了幾格,維持在正常值。
熬過了2022年,丈夫等來了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