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現實生活中的間諜,與邦德有多大差距?
「一直就想當間諜。坦率地講,情報部門從來沒有找過我,我真有點吃驚。」這是英國女星伊麗莎白·赫利說過的一句話。做過間諜夢的,豈止她一人?
10月5日是007系列電影誕生50週年紀念日。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為邦德過生日。007的故鄉英國,掀起間諜熱更是想當然了。
那麼,今天的間諜到底什麼樣?與邦德有多少相似之處?為什麼人們永遠痴迷間諜片呢?
常青樹
奧運開幕式上邦德與女王從天而降餘溫還未散盡,下部007大片《天降殺機》(Skyfall)又將於月底公映。
邦德人到中年但魅力猶存。6月底,LOVEFiLM對2500名英國影迷展開調查,邦德以39%的選票獲選最受喜愛的銀幕間諜。第二名(其實也是我的最愛)是邁特·戴蒙扮演的美國中情局特工、喪失記憶的殺手傑森·鮑恩(Jason Bourne),得票21%。
過去幾十年,間諜片永遠是銀幕、銀屏上的常青樹。遠的不說、好萊塢大片也暫且不提,近年來,美國的《24》、英國的《神出鬼沒》(Spooks)等電視連續劇都是粉絲無數。近日,又有兩部電視劇在英國登場。10月4日,《追殺》(Hunted)第一集在BBC電視1臺隆重登場;《國土安全》第二部也在同一個週末重返四頻道。
真彷彿公共汽車,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一來就是兩輛一起來!
有偽裝?
那麼,「間諜」(spy)到底是夥什麼人呢?1911年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說,戰時,間諜與其他人的區別是「偽裝」。士兵在敵人領地內收集情報被俘虜,沒用偽裝就不能算間諜。現代意義上的間諜,牛津辭典說,指的是「受雇於一個政府或組織、秘密獲取敵對國或競爭對手情報的人」。
英國間諜的老家、也就是邦德的工作單位是「英國秘密情報局」(SIS,俗稱軍情六處MI6);軍情六處還有個對口單位「國家安全局」(俗稱軍情五處MI5)。前者主外、後者主內。
MI5和MI6創建於1909年。但是根據MI6網站的介紹,英國從事收集外國情報、監聽通信往來的情報組織的歷史至少可以推溯到15世紀下半葉。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曾替亨利八世管理分布在歐洲的秘密特工;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Francis Walsingham)爵士不僅本人擅長監聽,在擔任伊麗莎白一世私人助理的同時,還管理著由在海外50名秘密特工組成的間諜網!
邦德人到中年但魅力不減
無執照
今天,沒有看過間諜片的人恐怕不多,但是,見過真間諜的人恐怕也不多。那麼,現實生活中的間諜與邦德、鮑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今年早些時候,BBC記者彼得·泰勒(P Taylor)獲准採訪數名現役的MI5和MI6情報官,他發現,實際生活中的間諜和銀幕上的間諜有共同點,但總體上講相去甚遠。
影片上的特工活動是以現實為基礎的;「行業技能」在真實和虛擬世界中也都大同小異。比如,在基地組織心腹地區招募和管理特工的「邁克爾」(化名,現實生活中職稱是情報官)就說,「害怕冒險」肯定成不了事。
許多人想像,當間諜,必須上過牛津劍橋一類的名牌院校。但是泰勒發現事實並非如此。MI5的情報官「沙米」說,原來他以為,進MI5、MI6必須要是貴族出身、學習成績好的白人男性,但是,在網上應聘,一試居然就被選中了。因為他懂得市井人情、聰明,很容易打入任何社區。
邁克爾認為,邦德迷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們以為MI5和MI6是個軍事或者准軍事組織,這並不是事實。
MI6的「安娜」還說。如果邦德現在還在MI6的話,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坐在桌前處理公文,一切行動都要首先獲得批准。「絕對不會像影片中那樣是匹獨狼」,更甭提有什麼「殺人執照」了。
兩面派
間諜片魅力不減,我最喜歡看的,是動作與懸念。但是,《追殺》的執行製片、主要執筆人斯伯特尼(Frank Spotnitz,《X檔案》的作者之一)不久前說,愛看間諜片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他說,間諜,從其定義上來看是「兩面派」,看上去是一種人,本質上卻截然相反;假裝作某件事、目的卻不可告人。間諜,是不可信的。而所有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可能都有點兩面派的成分。向外界展示的面孔可能與內心有很大的差別。每個人都有隱藏的一面,沒有人可以全盤地認識別人。因此,人們夢想著能夠信賴身邊的人、害怕背叛。
間諜生活在一個充滿欺騙、懷疑的世界中,間諜故事,使人們心中最深的恐懼「形象化」。
原標題:英倫隨筆:間諜的真相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