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採取舉國一致的體制,運動員基本上是國家培養的。耗費巨額資源培養奧運金牌運動員是否值得?反對者認為,中國沒有健全的醫療保障機制,老百姓生不起病,與其花大錢培養幾十個奧運金牌選手,不如把資源投入全民健身運動,讓老百姓有強壯的體魄,減少疾病的發生,以此節約龐大的社會醫療成本,也可以避免因為醫療費昂貴而造成病患家庭經濟破產,負債纍纍。而支持者則認為,中國要做世界強國,也必須在體育上出人頭地,多拿奧運金牌,可以振興民族精神,提升國民自豪感,增強國家威望,刺激中國更快走向世界。
奧運金牌成了地方官員的政績,體育與政治的宣傳攪在一起。那種舉國一致培養金牌選手的方法,以前舊蘇聯和東德都使用過,但都無法用它來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與國運昌隆,蘇聯帝國瓦解了,東德與西德則合而為一,成為歐盟最強大的支柱。
中國體育競爭的機制,依然有很多的不公平,奧運選手的提拔,也有很多的不滿之聲,更為重要的是,奧運的金牌,無助於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缺乏和對未來不抱信心。
未來中國的體育發展方向,應該從培養金牌運動員向提升全民體育素質的方向轉變,把培養體育尖子的平臺,設在廣泛的社區,並與市場機制有效接軌,以公正平等的選拔機制,來甄選奧運選手;同時,把中國傳統強項的運動,比如乒乓球、羽毛球以及跳水等運動,通過各種方法,包括輸出運動員和教練,積極向世界推廣,形成全球性的市場,這比中國獨霸幾枚奧運金牌,意義大很多。
期盼中國觀眾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意識形態,為運動員的精湛競技和拚搏精神加油,而不是煽動反美或者反華的氛圍,這樣才符合奧運精神,也符合全球化楬櫫的理想。
參加奧運會的美國隊是如何組成?如何選拔參賽選手的?費用由誰承擔?美國運動員基本上是「自生自長」的,沒有國家培養一說。從小根據個人興趣或者家長偏愛,決定參與某一體育項目、成為該項目的運動員。聘請私人教練、平時訓練乃至參加比賽,所有的決定都是個人、家庭與教練做出的。政府不會出資,更不會向運動員發「工資」,經費(包括尋找贊助、爭取獎學金等)由運動員個人、家庭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參加大型運動會和國際比賽,由單個體育協會負責選拔、組隊,並承擔賽前短期訓練和參賽期間的費用。代表每個不同體育項目參加比賽的所謂國家隊,大部分是臨時組成的,比賽完後就解散,到需要時再組建。
美國奧委會的運作資金來自個體公民的捐贈、贊助、特許使用費、商業經營。美國政府不出一分錢。財務全部是對外公開的,在他們網站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的收入和支出情況。
美國政府沒有專門的體育機構,有11個部門間接涉及體育事務。這些部門的職能並不為運動員服務,而是對全體公民的。職能有公眾健康、身體活動教育、修建體育場地設施,鼓勵、協助各種體育組織或商業企業開展體育比賽和活動,而不是花錢培養運動員出去打比賽為國家為城市爭光。如果有市民願意花自己的錢去支持運動員或某項體育運動,可以直接把錢打入那個運動員或體育組織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