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沒有一種「標準健康飲食」能適合所有的人,而且不需要也不可能;此乃人類由於長期演化的結果,各個體的基因特質不盡相同,故對飲食的需求大體一樣,但仍有差異性及偏好性。
因此「順其自然」的飲食原則應該是有助健康的!
以下特分點述之:
一、每日不一定要吃三餐,可再減少,以「不飲不吃、飲了再吃」為原則且較自然,因三餐的規定僅為配合近三百年來人類的作息時間,並不適合人體的腸胃運轉,「故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以「飲食有節」為首要原則。
二、若一日三餐,則「食宜早些」,表示早餐最重要,所謂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或不食」,早餐宜均衡,易消化、清爽不油膩,以「素食最佳」為原則;午餐消化系統最好,可予較多蛋白質的食物,但份量不需多,而至於晚餐則宜少,所謂「夜食恆不飽滿,令人無病,此是養生之要術也」,「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吃飽以「七分飽」為宜,若活動量少宜再減。
三、食物盡量以自然不加工,無刺激性,「當季當地」者為原則,有機食物及非基因改造食物為首要選擇。
四、食物種類以五穀雜糧、蔬、果、芽、豆、種子類、肉、蛋、乳、油脂甜食(可省略)…等以形成正金字塔,谷、蔬、果為底部最重要,肉、蛋、乳為頂部宜少食;營養性之比例即70%左右為醣類(其中百分之五是果糖),10%∼15%為蛋白質,20%左右為脂肪。
五、要瞭解「個人體質」及「食物的屬性」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食物有冷熱、酸鹼、陰陽、脹收縮、悅惰性、高低壓……等分類,個人體質也有虛實、熱寒、燥濕或是體格體態的不同來分類,故身體反應食物的配合很重要,特別是對於特殊的體質。
六、食宜「三葷七素、五色五味」:人類經過四、五百萬年遺傳演化,為適應環境,以「雜食」較易生存,而近百萬年來的十次全球冰河現象,或許使人類也較能適應「肉食」,故產生人們的「多樣化飲食」;所謂「五色」包括紅、橙、黃、綠、白、棕色…等各種顏色食物;上午進食以紅、橙色植物較好,中午以綠色較好;五味指酸、甜、苦、辣、鹼…等。除此之外,食物的形狀和構造也宜注重,如根、莖、葉、果實、種子;或是蔬菜的生長方向,如綠葉菜、花葉、芹菜……是向上生長,紅蘿蔔向下生長,南瓜橫長……等。
七、飲食依四時而不同(季節),食宜「暖些、軟些、淡些、緩些」,進食時專心、安靜、坐直、食不語、慢嚼細咽、心境愉快,心存喜樂及感恩。
八、同一餐中飲食的順序和組合很重要:如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組合或高蛋白質的肉類和澱粉(谷)類組合,就不太合適,蔬菜類和穀類的組合就較合適。
水果宜在飯前半小時或二餐之間進食,「飯後水果」不宜,尤其是飯後吃瓜類水果(如西瓜),容易消化不良及脹氣。
基本上來說,飲食愈單純愈好,且應同一時間進食同種類的食物為宜。
飲食順序以湯為先,生菜次之,熟菜再次,之後五穀雜糧,肉類殿後,飯中或飯後少(不) 飲冷水(包括飲料或牛乳)。
九、要注意食物的烹調法和陰陽、能量屬性有關,如快速煮、水燙、生食、使用微波爐……等為陰性,特別要注意的是使用微波爐是屬極陰性,會使食物失去能量,故我們的飲食要以尋找能提升食物能量的烹調法;蔬果類能生食者盡量生食,因其屬陰性,若身體較陰虛者就宜節制。
平時飯菜煮好後,宜「趁早吃」、「趁熱吃」,不要超過四小時以上,免得食物流失能量;煮食鍋具不宜用鋁鍋。
十、要有「一物全食」的概念,即以糙米代白飯,全麥代白面、黑糖代白糖;即不要「三白」,此外少吃糖類(甜食)、高脂肪(油炸者)、濃茶、咖啡、太辣或刺激性食物。
肉食少食以魚肉來取代白肉或以白肉取代紅肉。 有慢性疾病者或現代文明病者,以天然有機素食為佳,但素食者少吃冷性蔬菜(如小黃瓜、苦瓜、生芽菜、絲瓜……)。
十一、「吃什麼,像什麼」,宜瞭解食物對人的影響,包括身、心、靈方面,例如食用適當肉類可增進人的決斷力,競爭力和創造力,但過量的肉食會促使人們如動物般操縱事物,具侵略性,擴展地盤,使用暴力,自我中心……等特質;食用適當的植物類令人較平和、溫暖、開朗,似植物般的特性。
十二、少吃零食,不吃消夜,睡前三、四小時不宜進食,飯前飯後宜休息及放鬆,吃完後宜漱口或刷牙,不暴飲暴食,不吃令你討厭但「對你有益處」的食物……等。
十三、多吃「粗食高纖」食物,多咀嚼,則多唾液,對胃腸及健康有益。
十四、飲食不需要帶教條主義,不宜絕對性或嚴格性,偶而和朋友或家人外出進餐不必有「罪惡感」的感覺,心理的舒暢及愉快比食物本身更重要,要順其自然。
十五、偶而或有規律的「禁食」和進食是一樣的重要,就像人的身體需要睡眠也需要清醒,要運動也要休息相同。
禁食可幫助身體自我治療、排毒…等有益健康。(禁食是以蔬果汁為主的生機飲食)。
十六、「病從口入,病由心生」顯示健康不全是靠飲食,但不正確的飲食則容易致病,故飲食的原則較「具體」可行,而心靈健康則需很大的「修行」功力。
結語
飲食對人的生活具有多重的功能,但錯誤的飲食對人的身體或心靈會有負面影響,故吾人應對飲食有一較正確的概念,這不僅僅是「養生」健康之道,也是「求生」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