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8月,淮河上游,河南省駐馬店地區一場大雨,造成了9縣1鎮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範圍內一片汪洋!造成了幾十萬人慘死!——學者單純剛先生說,這是「世界上最慘烈的垮壩事件」。
2004年10月,潘家崢先生在《新聞信息報》上撰文《1975年:板橋水庫垮壩事件》,記述了這起特大慘案的災情。摘錄如下:
驚心動魄的「75·8」大洪水 每年6月下旬,淮河流域南部進入梅雨季節,經常由於持續大雨而出現洪水。七八月間,全流域都會出現大雨和洪水,9月份逐漸出汛。1975年8月的特大暴雨是由當年的3號颱風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人稱「75·8」大水。
1975 年8月4日,3號颱風穿越臺灣島後,在福建晉江登陸。8月5日晚,行徑詭秘的這個颱風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中原腹地,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具體停滯的區域,是在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之間的弧形地帶,也就是河南省淮河上游的皇陵腹地,這裡奔流著穎河、北汝河、沙河、洪河、汝河等等河流,興建有上百座山區水庫。
3號颱風在這裡的停滯少動,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垮壩之前的緊張撤離 板橋水庫修建在汝河上,位於泌陽縣境內,設計最大庫容4.92億立方米,最大下泄量1720立方米/秒。大壩是一座土壩,質量優良,號稱鐵殼壩,沒有人曾懷疑過它會潰決。 1975年8月5日下午2時,第一次暴雨降臨,日降雨量為448.1毫米,水庫水位迅速上升到107.9米,已接近最高蓄水位,傾盆大雨使水庫管理局電話總機室坍塌,線路中斷,管理局與上游各雨量站全部失去聯繫。公路交通也中斷,板橋鎮積水兩尺,大部分民房倒塌,板橋公社幹部在慌亂中組織力量轉移老人兒童,派出所幹警在搶救檔案……
當天,駐馬店地區「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陳彬、指揮長劉培誠趕到板橋。劉於當晚返回駐馬店,陳留在板橋蒐集一些好人好事。當時人們還沒意識到板橋情況已十分危急。8月6日下午至7日上午,第二場大雨降臨。7日午後,天奇黑,雨更猛。第三場也是最大的一場暴雨出現,從下午4時整,下了13個小時,陳彬雖非水利幹部,也感到情況有點不妙,他召集會議,請當地駐軍用連隊報話機試圖對外作接力式通訊,緊急呼籲各級部門調集一切可用物資支援防汛。泌陽縣縣委書記朱家潮於7日晚趕到板橋鎮,發現形勢危急,決策立即安排下游板橋、沙河莊群眾迅速撤離,並協助陳彬擬緊急電報,通過軍隊上報。與此同時,駐馬店地區革委會生產指揮部正在召開緊急抗洪會議,討論了宿鴨湖、宋家場、薄山等水庫的險情,惟獨沒有談到板橋。因為板橋沒有報險——事實是板橋與駐馬店的通訊已完全中斷,一位帶著報話機進行接力通訊的戰士也在途中被狂洪捲走了。這樣,板橋陷入孤軍奮戰局面。到7日21時,確山、泌陽已有7座小庫垮壩,22時,中型水庫竹溝水庫垮壩。此時,板橋水庫大壩上一片混亂,暴雨柱兒砸得人睜不開眼,相隔幾步說話都無法聽清。上漲的庫水迅速平壩,爬上防浪牆……突然,一道閃電,緊接著一串炸耳的驚雷,接著萬籟俱寂。暴雨驟然停止,夜幕中竟然出現閃爍的星斗,有人一聲驚叫:「水落了!」
剛才還在洶湧上漲的洪水,突然間就「嘩」地回落下去,速度之快使所有的人瞠目結舌,只有內行的人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那座剛才還如一隻巨大氣球似的水庫,在方才的霹靂聲中突然萎縮。板橋水庫鐵殼壩終於在8日凌晨1時崩潰。
巨浪過後一片慘像 從板橋水庫突出的巨龍,首先吞噬最近的沙河店鎮,儘管事先已做了緊急撤離佈置,全鎮6000餘人中仍有827人遇難。撤離的通知僅限於泌陽縣範圍,駐馬店行政當局沒有也不可能向全區作緊急部署,與沙河店僅一河之隔的遂平縣文城公社完全沒有得到警報,成為「七五八」洪水中損失量最巨大的地區;全公社 3.6萬人中有半數遭難,許多人家絕戶……
主要雨區在洪汝河上游成澧河、干江河一帶的山丘區,這裡 1.2萬平方公里,29個縣市,1100萬人口,1700多萬畝耕地遭災,其中遭毀滅性和特重災害的有耕地1100萬畝,人口550萬人,倒房560萬間,死牲口44萬頭。京廣鐵路沖毀102公里,中斷18天,受影響48天。
這篇看似揭秘的文章,實際上掩蓋了許多真像。
2005年8月8日,河南省水利廳在鄭州市山河賓館召開紀念「75·8」特大洪水災害發生30週年座談會。《大河報》8月9日發文《「75·8」特大洪災30週年祭》予以報導。文中披露了以下情況:
1、大災前已經有明顯預兆。文中說:8月4日,已有「日出日沒盡顯紫色,烏雲接日,南虹橫空,螞蟻搬家,老鼠上樹,狗不吃食,蛇出洞等異常現象出現。」
2、8月7—8日,包括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兩座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近百座小型水庫和兩個滯洪區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
3、1986年板橋水庫復建工程列入國家「七五」期間重點工程項目。1993年6月5日通過國家驗收。2005年7月,剛剛路徑河南的颱風 「海棠」與30年前颱風「尼娜」的路線非常相似。儘管此次「海棠」也給駐馬店地區帶來了特大暴雨,但復建後的板橋水庫安然無恙。
令人深感遺憾的是,事隔30年,這個大型座談會卻沒有深入探討這場死亡幾十萬人特大災難的性質。
對照上述兩篇文章人們不能不思考以下問題:
一、究竟死了多少人?
《河南「75.8」事件35週年祭》(南方都市報)寫道:
死亡數字模糊
地方志裡、紀念碑的官方「墓誌銘」裡,這個數字一直是模糊的,各種說法在流傳
1975年,人們對這場震驚中外的特大洪水諱莫如深,報紙、廣播保持沉默。
板橋水庫重新修建,原水利部長錢正英撰寫的碑文是「捲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異常簡潔地概括了這場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原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說:「兩個大型水庫和那麼多的中小型水庫潰壩,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相當於一顆小型原子彈!」
1975年8月20日,河南省委有個初步統計數字,說全省死亡85600多人,連同外地在災區死亡的人數在內,最多不超過10萬人。
而當時駐馬店地委的意見是,不主張再逐個核實。
由錢正英作序的《中國歷史大洪水》一書披露,在這次被稱為「75·8」 大水的災難中,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2.6萬,成了後來被沿用的一個「官方數字」。
孟昭華和彭傳榮編的《中國災荒史》中載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潰壩失事,1029萬人遭受毀滅性的水災,約有10萬人當即「被洪水捲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則怡和趙思雄研究說,死亡近10萬人。
上述說法立即遭到了中國民間的批評,死亡不過數萬人顯然過於保守。而民間關注「75.8」死亡人數,為死難者獲得尊重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
1980年代後,全國政協委員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在文章中披露,河南「75.8」 死亡人數達23萬人。
可是,對這些數字的準確性不少人是一直存疑的,因為,僅文城公社的記載官方數字是:全公社3.6萬人口中,有1.8萬餘人遇難。該公社魏灣大隊沿河五個村子李灣、魏灣、梁灣、吳灣、趙灣,一字排開:1700餘人中有近千人喪生;該大隊三小隊256口人中僅存96口,有7家人絕戶。
二、在汛期防汛方面,政府有作為還是作為甚差,還是無作為?
《河南「75.8」事件35週年祭》(南方都市報)寫道:
8月7日天剛濛濛亮,在無法得到更高級別命令之前,指揮部盡力地做著抵禦的準備。水利局的回答是:
麻袋:沒有。
草袋:沒有。
板橋水庫和板橋鎮防汛器材:沒有。
木料:沒有。
鉛絲:沒有。
應付意外的炸藥:沒有。
這是駐馬店方面在8月6日、7日對板橋水庫災情作出的全部反應。
颱風,是中國大陸東中部每年夏季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歷來如此——有目共睹,當今政府十分重視每次颱風的預報和防範——1957年第3號颱風「尼娜」,從7月31日在臺灣東南太平洋洋麵生成北上、橫掃臺灣,穿越海峽、登陸福建晉江,飛越長江,進襲河南,到停滯徘徊。時間長達9天以上。從上文看得非常清楚,當時,只有身處險境的基層單位作了一些工作。駐馬店地區,從1975年8月5日發現險情到8月7日晚—8日凌晨釀成巨禍,地區政府竟然沒有進行任何防訊搶險預警!況且駐馬店地區又是地勢地凹、歷史上的洪澇多發地區,而且,8月又是歷來的多風多雨季節,如此玩忽職守,如此漠不關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在令人震驚!水庫的通訊設施遭受破壞,但地委、行署的一應設備都完好無損,在每年必有的危險汛期,面對如此重大災情,竟然事前不安排,汛期不檢查,怎麼解釋得了?!災難發生之前,僅僅泌陽縣發出了撤離通知,其他各縣均毫無舉措,竟然說什麼「駐馬店行政當局沒有也不可能向全區作緊急部署」,難道能搪塞得了嗎?那位生產指揮部劉培誠指揮長(相當於專員),大難當頭,安之若素,8月5日離開板橋鎮,到8日,4天間暴雨不斷竟沒有過問一次這座大型水庫的險情。究竟是什麼人民公僕?
特別是中央政府、河南省政府災前竟然沒有任何佈置,沒有下過過任何指示,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沒有絲毫作為!在生命攸關的關鍵時刻,他們究竟幹了些什麼?——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還是尸位素餐?
1975年3號颱風「尼娜」,受害最重的理應是臺灣,可是,臺灣全島死傷寥寥無幾,僅有幾人遇險,然而,風勢大大減弱以後,遠在幾千里之遙的中原腹地竟有幾十萬人喪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M政權該如何向國人交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