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是由一次閑談開始的。
郭先生說他們這屆人生不逢時,出生在困難時期,童年在各項政治運動的熏陶中長大,十七、八歲趕上了上山下鄉,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熬了好幾年,直到77年恢復高考才重新走進大學,以後的路子是讀書工作出國進修直至移民,如今生活總算安定下來了,所謂「房子愈換愈大,車子愈買愈新」,但環顧左右,觸目驚心。朋友間為生活為孩子奔波勞碌的多,愛惜身體的少。特別是這些年,看到的,聽到的,某某英年早逝,某某中風,某某得了帕金遜病……為此引出朋友間一次次的爭論:我們出國定居究竟為了什麼?
選擇出國值不值?
張先生來自上海,早年畢業於北大,在國內某研究所工作,有很好的發展空間。與很多同輩人相比,張家雖說不上很富有,但有車有房子,遇上「五一」 「國慶」,一家大小出外旅遊,日子過得相當滿足。本來這樣過下去,優哉游哉,這輩子就算談不上成功,但絕對不能說是失敗。
作出移居加拿大的決定很偶然。張先生說當時有位大學同窗回國探親,談起加拿大的福利和居住環境,特別是下一代的教育,不禁心動。張先生後來與妻子商量,夫妻倆兒覺得,趁現在還有體力,為了兒子的未來,就算出國後重新開始,還是值的。這樣就找了間「不成功不收費的」移民公司,大概輪候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批准。
已經移民加國兩年多的張先生講起當初的選擇,言語間流露出許多無奈和後悔。他說出國後遇到IT行業不景氣,為找工作奔波了大半年,最後在一間塑膠廠找到一份下料工,時薪是10元多點,這些年一家三口住的是地下室,開的是三千多元的二手車。張先生說,現在唯一能增加收入的辦法是透支體力去加班,每個月為多拿幾百塊每天不惜工作十多個小時,這種生活及感受在出國前是從沒有過的。
張先生的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對於選擇移民的同胞,所謂「值」與「不值」,沒有一個公用的判定標準,關鍵是看每個人的期待值是什麼。曾問過張先生,既然覺得不值,為什麼不嘗試回頭呢?張先生說不是不想,關鍵是孩子不願意回去。加上國內的環境也不是很好。當初一辭職,馬上有人候補上你的位置。現在再回去,原單位不會接納你,而不熟悉的新單位會考慮你的年紀和資歷等等,要找到一個好的位置,不是那麼容易。
張先生說現在不像當初,元氣都耗盡了,很怕失敗。三年前來加拿大生活已經歷了一次重新開始,倘若現在回去,等於是再走一次三年前的路,成功還好說,要不成功,這輩子就耗完了。與其這樣,不如為孩子,犧牲自己還有所值。
筆者在採訪中遇到不少移居加國數年的同胞,講起出國後的感受,都覺得以他們的學歷和才能,無論是事業或者生活,不出國會比出國要好些,原因是「起碼可以在適合自己專業的範圍裡發揮所長;不像出國後,用非所學,維持生活靠的是體力,而不是知識。
對於當初的選擇,有部分同胞承認自己的衝動。「如果當時對加拿大這邊的情況能瞭解得透切些,多一些過來人告訴我們真實的情況,相信會慎重些。」
不過,抱怨歸抱怨,艱難歸艱難,看見下一代能融入這個社會,作為父母,哪怕付出再多都覺得是值的。因為許多新移民就是堅守著「下一代一定比我們好」這個信念不輕言退。
既來之,如何安之?
從80年代中開始,移居加國的大陸新移民愈來愈多,許多新移民一下飛機就面臨諸如租房子、找工作、學語言的壓力。但總體上看,大部分新移民還是很快就找到立足的位置。
年僅26歲、來自廣州的仇姓夫婦兩年前獲得技術移民批准後,將所有的戶口證件註銷,用仇先生的話說,只有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任何後路,才能在異國他鄉創出條路子來。
仇先生剛來多倫多按每月450元向一戶老移民租了間房安頓下來,之後翻報紙花2500元選中一輛二手車,憑著他在IBM廣州分公司工作的經驗,他組裝起一台電腦,多倫多的家就這樣建起來。
「當時我是這麼想的,出國一定要讀書,如果不讀書,出國就沒有意義了。但假若我和太太兩個同時讀書,經濟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我選擇了先工作,讓太太去學英語,我希望她能盡快取得研究生學習的資格。
「與許多新移民一樣,要找到完全對口的工作並不容易,我第一份工作是做餐館,後來才到一間電腦店去做銷售和維修,上班開車要走一個多小時,一個月也就一千元不到,但有工作總比沒有的好。」
仇先生說他在那間店工作了一年,直至太太去年考上了McGills大學建築設計研究生,他才隨太太搬到蒙特利爾去。「在那邊我沒有工作,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法語。政府每月給予數百元的補助,錢雖然少了,但生活得很充實。
「這幾年我們連旅遊都沒去過,生活上也很儉樸,但是值得的。今年太太就拿到學位,相信她能找到一份好點的工作。」仇先生說他已拿到「多大」的 offer,六月他回重犯校園學習。
享受生活有很多種形式,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像仇先生這樣的開始,未嘗不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新移民舉家移居加拿大,是從一種舊有的、已習慣了的生活形態向另一種新的、陌生的形態轉變,這種改變假若不被重視,會釀出很多矛盾來。
其實都是心態問題。曾小姐對筆者所說的瑣事,很有代表性。
剛來時,看見新奇的東西都想買,因為在國內用錢大手大腳慣了。記得有次在商場看見有各種類型的蛋糕,女兒說想吃,我也不知道哪種好,隨手一指,每個品種都買了一份。這是剛來的時候。現在買東西就沒有那麼爽。一包薯片,2.99和3.99也會考慮,或許這就是「加拿大經驗」。
講到「加拿大經驗」,曾小姐說以前在國內,聽從加拿大回來的朋友說他們出門都想好走哪條路線省油,當時覺得他們很小氣。移民後才發現這是個很普遍的心態。現在開車途中聽到油價上升多少或者降了多少,很自然就會去看油表。特別是聽哪裡哪裡的油價特便宜,就飛車趕去。
曾小姐還向我說了這麼個笑話: 「有次在等加油的時候,看見前面的顧客在加完油後還把加油管舉高捋,真是一點一滴不浪費。
「以前看見這些事會很好笑,現在好像都麻木了。有些同事,先生對零花錢控制得很緊,看見老婆給孩子買零吃就不高興;但做母親的,總怕孩子委屈,所以就悄悄地買,先藏在車上,等先生上班了,再往家裡搬。要是不幸被丈夫發現了,就說哪裡哪裡搞特價,只要半價什麼的,這樣丈夫才接受。」
曾小姐所說的故事,相信許多同胞都看到或者經歷過。有些女性移民講起移民後的生活時頗為感慨地說:以前在國內,做美容,買名牌化妝品從沒猶豫過,但出國後,生活的目標只有房子車子孩子,為了早日實現這個目標,再委屈都能忍受。
人有目標當然是好。其實對於大部分新移民來說,移民加國意味著白手起家。創業者是「前人種樹」的命運,「乘涼」是下一代的問題。但是,所謂適可而止,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創造生活固然重要,但學會享受生活更加重要。
部分新移民談及移民後的家庭生活,感覺由於工作的繁重,生活壓力的增大,夫妻間交流的機會愈來愈少,互相欣賞的空間愈來愈狹窄。來自南京的蘇小姐說:「以前在國內,我們會利用週末或者長假期去聽音樂,吃西餐,出國後這些情趣全沒有了。有時候我一抱怨,先生就說:這麼累,那顧得這些啊?而且還要花錢。
「他一講到錢,我就什麼話都不好說了。因為他體力好,加班多,自然賺的也多。還有,在國內他在大學裡教書,沒有任何壓力。出國是我建議的,現在環境不好,他就會抱怨,我哪敢說話啊。
「我現在最害怕過週末,兩個人面對面,缺少的是笑容,關懷和愛。先生要不就是趴在電腦上幾個小時不說話,要不就是拿孩子出氣。早知這樣,真不該出來的。」
蘇小姐的故事確實值得我們想想。所謂風雨同舟,既然一家人已經乘上了出國這艘船,就應該同心協力。那些容易傷害對方的話,既然於家於情感不利,何必脫口而出呢?
回過頭看,生活愈是艱難,工作愈是艱苦,更應該珍惜週末,珍惜與家人攜手一起的時間。所謂「別人大魚大肉,我鹹魚青菜」,講的就是生活的內容也許不同,但快樂總是相同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名言於新移民來說,就是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錢要賺,家要建,感情要珍惜,生活要享受。只有這樣,出國才值。
勸君惜取中年時
談到享受生活,就回到郭先生的問題上了。
通過技術移民加國的同胞,大部分是完成高等教育且有相當的工作經驗後才申請移民,儘管近年來新移民的年齡愈來愈小,但總體上,目前定居加國的同胞,有相當一部分已接近或走進中年,與年輕的新移民相比,他們除了要面對就業、安家、孩子教育等系列困難外,還要面對中年危機問題。
「其實想想,人一生最值得珍惜的是中年,這個時候家、事業、孩子教育都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應該好好地花些時間去調理身體,鞏固感情,為自己晚年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作些準備。
「賺錢固然重要,但為了錢,為了工作,不惜損害身體,等某天大屋換上了更大的屋,新車換上更新的車,卻因身體出現疾病無法享受,或者家庭出現破裂,感情陷入不堪,這種損失,是大屋和新車能彌補的嗎?」
郭先生所說的就是中年危機,這種危機表現為當你的事業走上巔峰,家庭和睦美滿,但健康卻出現了問題;或者是經過奮鬥,你終於得到同事的讚賞,得到老闆的信任,但夫妻感情卻出現了裂痕;還有就是你好不容易在異國他鄉建立起一個幸福的家,但卻無緣享受……想一想,假若生活中的你一直不以為然,當以上故事在某天真的發生在你身上怎麼辦?
郭先生坦然:「我對中年的理解,就是房子住得舒服就成,汽車能代步就成,工作努力做好,週末一定要享受。」郭先生說他十多年都是如此,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定期檢查身體,有時間聽聽音樂,一家人多聚在一起活動,這種精神上的愉娛比金錢更值得……」
是啊,對於身在他鄉的同胞,有句話你應該明白:老人有子女關心,小孩有大人照顧,只有你,中年人,只能自己關心自己。假若你珍惜你的親人,珍惜你的家,珍惜你的榮譽,你不能不珍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