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車站後,我手拿車票沿著月臺問人,好不容易才找到車廂。坐定位後,一堆人對我投以異樣的眼光,尤其小朋友對我這個傢伙更是目不轉睛,就像「新大陸發現哥倫布」一樣,「沒看過臺灣帥哥嗎?」哈,真不要臉。不過連次等車廂都瀰漫如此詭異的氛圍,那第三等車廂的情形想必更難以想像,聽從友人的建議果然一點都沒錯!
車廂上方數十支電扇的陣仗令人印象深刻,無奈6月的印度總是熱得令人發昏,電扇吹出來的也全是熱風,但聊勝於無,況且這就是我要的體驗,即使汗流浹背也得接受。
印度的鐵道風光有點與眾不同,由於黃沙漫飛,總覺得到處都是灰濛濛,路旁常可見到許多尚未完工的民宅,有種說法是建一半表示「有錢建房子」,目前正處於「興建中」的狀態,只是看那些磚頭中間沒什麼鋼筋,一旦發生地震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宮女獻舞的方庭上方是印度國王與賓客的觀賞亭
阿格拉堡
在阿格拉下車後,一出火車站就有許多Pre-paid taxi(預付制計程車)司機前來攬客,上車後不久,我來到第一個景點──阿格拉堡(Agra Fort)。在印度總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堡」(Fort),但這裡的「堡」並非一般所認知的堡壘,在印度的「堡」指的是「國王的住所」,不過現在的印度並非由國王統治,早已改由總統來治理國家了。
走進阿格拉堡,首先見到的是個大斜坡,它主要的功能在於滾石禦敵之用。往內部走去便可一窺古代國王的生活,從其起居室、宮女獻舞的方庭、圖書室、沐浴消暑的水池……等,不難想見當年皇室的奢華生活。在所有廳堂中,有間作為避暑之用的大廳,乍看之下雖和一般宮殿並無不同,但因其牆壁為空心牆,昔日會注入水以降低室溫,算是古代的「冷氣房」吧!
此外,其中還有間建材和泰姬陵頗相像的閨閣,是沙賈汗(Shah Jahan)國王當年為其愛妻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所建。愛妻過世後,他更為她建造了泰姬瑪哈陵,然而最戲劇化的莫過於在他兒子篡位後,這間閨閣也成為沙賈汗被軟禁之處,只能日日望向亞穆納河(Yamuna)對岸的愛妻陵墓,最後在病榻遙望泰姬陵,嚥下他人生的最後一口氣。
華麗絕倫的陵寢
印度詩人泰戈爾筆下「永恆的淚珠」--泰姬瑪哈陵
離開阿格拉堡,我接著來到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泰姬瑪哈陵,購票進去不久即可看見一座回教樣式的紅沙岩建築,是陵墓的正門,頂端前後各有十一個白色圓頂,每個圓頂代表一年,象徵泰姬瑪哈陵二十二年的建造時間。走過這棟建築,映入眼帘的就是泰姬瑪哈陵,其名稱取自於「慕塔芝.瑪哈」皇后頭銜,是「思念瑪哈」之意。這座陵墓於西元1631年動工,動員兩萬名工匠,費時二十二年完成(實際為二十三年),白色大理石的陵墓每日隨晝夜晨昏變幻著不同的色彩,使得這座華麗絕倫的陵寢成為遊客必訪景點。
泰姬陵和其他寺廟一樣必須脫鞋才可入內參觀,我購票時因恰巧拿到鞋套而不必脫鞋,但同行的兩位印度朋友及大部分的人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只見每個人無不「蹦磞跳跳地」進入陵寢,而像這樣的趣味鏡頭,我想也只有在酷暑才能見到吧!
泰姬陵的主體是由不規則的八角形所構成,主要建材為白色大理石,但其圖案、花紋卻是由各種顏色的寶石鑲嵌拼綴而成。這些寶石來自各地--藍寶石來自斯里蘭卡、琉璃來自阿富汗、土耳其玉來自西藏、白色大理石來自印度的拉賈斯坦省、碧玉來自旁遮普省、玉和水晶來自中國,據說當時還動用了千頭大象來搬運這些石材,由此可見其工程之浩大。
透過文字尺寸的調整,讓陵寢上下的文字看起來一樣大
這座陵寢處處流露著印度藝術之美,著色華麗、巧堆妙砌,可謂集印度、波斯、回教建築之大成。陵寢內的兩座石棺分別是沙賈汗和愛妻的衣冠塚,不過依回教風俗,棺木分為上下兩層,他們倆的長眠之處其實是在兩座石棺之下。泰姬瑪哈陵雖然是沙賈汗國王對愛妻履行承諾的象徵,而被許多人認為是段難能可貴、淒美堅貞的愛情,但也有人視之為自私的暴力美學,耗時二十三年、動員兩萬人、花費無數的財力與物力,卻只為了一個承諾,姑且不論其是非為何,當年國力因這座陵寢的建造而走向衰敗之途,卻是不爭的事實。
離開泰姬陵後,我繼續前往製作泰姬瑪哈陵的工廠參觀,據他們的說法是:「此為官方工廠,僅純粹解說泰姬陵鑲嵌寶石的製作過程,不會強迫購物。」對於這個說法,我想……還是姑且聽之就好。一進工廠我就表明只參觀、不購物,服務員不但沒有不悅,而且仍很用心地解說製作過程,最後還經由打燈的方式來展現泰姬瑪哈陵一日之間的色彩變化。在詳盡的解說後,不出所料,果然開始推銷他們的產品,考量服務員的用心介紹,以及願意協助兌換盧比的情形下,我終究還是在殺價半天後,選購了一個最便宜的紀念品才離開。
由於忙著看景點,回到阿格拉車站已經是下午四點半,原本打算到附近的餐廳用餐,然而……看到每間小吃店全被蒼蠅佔據的情況,不得已之下只好買兩包洋芋片及一瓶水果腹,回P家再吃別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