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11-24 00:48:10作者:
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飢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讚不絕口。後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並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裡燒著木炭,弘治皇帝藉此得一上聯,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餘個,應邀品嚐者達5000餘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現代一些文化名流對火鍋也情有獨鍾,名人胡適對故鄉徽州火鍋鍾愛。有加,在家宴請客人吃飯時,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製徽州火鍋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一篇題為《胡適先生二三事》的回憶短文中,就描寫了徽州火鍋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適對徽州火鍋的偏愛之情。電影名導演謝添早年在重慶時,喜食重慶火鍋,堪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烹飪技藝的發展,火鍋品種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鍋、煤氣火鍋、電火鍋、酒精火鍋等;就質地而論有錫制火鍋、鋁制火鍋、不鏽鋼火鍋、搪瓷火鍋等;按結構來說有連體式火鍋、分體式火鍋、鴛鴦式火鍋等;按烹飪風格來說,有湯鹵火鍋、清燉火鍋、水煮火鍋等。品種繁呈的火鍋,為餐桌平添幾分熱鬧的氣氛。千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千鍋百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涮的是海鮮之類,配料十分講究,最講究味道鮮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火鍋湯汁為雞湯或肉湯,並輔以肉、魚、雞等薄生片與菊花一起涮著吃,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特點是火鍋中一定要放雲腿,食時配以香菇、魚肉等生料,鮮嫩香辣,饒有風味;重慶的毛肚火鍋,具有原料多樣、鹵湯濃鮮、麻辣醇香之特點。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鍋、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嚐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裡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裡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損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湯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上面的介紹主要是北京火鍋而已,但現在國人所說火鍋基本都是重慶火鍋。重慶火鍋起源於民國時期,當時重慶的碼頭工人一天收入甚微,故買置一些屠夫的邊角料如血管、牛肚、喉管之類,為了避免腥氣往往加入大量辣椒和花椒調味,稱為麻辣燙。但那個時候火鍋地位低微,而且很難吃。後來據說是有人發家後對那段艱苦生活不能忘懷,便加入香料和各種其他食物於其中,後經無數人改進,使得火鍋身價飛增,逐漸成為重慶特色。現在的重慶,幾乎十個菜館就有六家賣火鍋,由於其靈活性與便宜,深受各地人民喜愛。
但重慶火鍋的命名卻是北方人按習俗定的,但重慶現在還有不少老人喜歡叫它麻辣燙,也許這才是本意吧。
重慶火鍋和北京火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鍋。北京人吃火鍋喜歡古老的銅鍋,而且上面有放炭的小高爐,而重慶火鍋則是下面加熱,鍋也普遍是不鏽鋼的。北京火鍋是涮的,而重慶火鍋是煮的。為了滿足各種口味的人群,重慶火鍋又演變出鴛鴦火鍋這一特殊形式,紅湯依舊是麻辣燙的老配方,而白湯則用雞湯或骨頭湯做料,時常加些去火的香料,這,也許就是飲食的哲學吧。
重慶吃火鍋也是一種風景,即使在夏天最熱的時候,也有不少重慶人選擇吃火鍋,穿著個背心,大汗淋漓地吃著,這其中也許真有什麼生活真諦也說不定。
重慶火鍋重慶火鍋的出現要稍微晚一些,大約在清代的道光年間(1821-1851)才有重慶火鍋的出現。經過多方考證,重慶火鍋真正的發源地是長江之濱--酒城瀘州的小米灘(現高壩二五廠)。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小米灘在當時是四川境內長江邊上的一個很適中的碼頭)。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水(湯),加以各種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濕(因為有"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之說)。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在他們心中),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而當時的重慶卻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瀘州就大多了。這種食俗沿襲而下,傳至重慶後,就又有一番變革了。當時一些苦力("棒棒")見到這種吃法後,就跑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掉的牛內臟到長江裡洗淨,切成小塊,和船工們一起吃。大家都覺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又能驅寒。再後來就有人乾脆用一挑(兩個)籮筐,一頭放些牛雜(以毛肚為主)、小菜,一頭放一泥爐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內沸騰翻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滷汁,每天就在河邊、橋頭或走街串巷的叫賣。於是這些船工、苦力(棒棒)們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認定一格,即燙即吃,直至吃飽,還花費不了多少錢,既經濟,又方便,又能增加熱量。除了那些苦力外,來圍著挑擔子的吃的人也越來越多。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店,把這些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了格的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眾人的口味,慢慢地這種小飯店越開越多,在重慶對岸江北的一條小街上幾乎全都是這種飯店,並且吃的人相當多,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種吃法是從小米灘傳過來的,就乾脆把這條街稱作"小米街"。
乃至後來,到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火鍋日益興盛,官場要員、金融巨頭、商人、記者等以吃火鍋為榮,有人還把這種火鍋店高尚化。許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跑到臺灣的國民黨老兵,至今仍唸唸不忘重慶火鍋的美味,有的還在臺灣開起了火鍋店(但由於原材料的問題,老是趕不上重慶本地的味道)。所以現在許多書上都說重慶火鍋發源於重慶江北,但事實卻是源於瀘州,在重慶發展開來的。
資料
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鈣骨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緻,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裡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嚐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裡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裡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蘸料佔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又是火鍋上市的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蘸料不要調的太咸,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吃火鍋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麼就放什麼,多自在,也最能保鮮,沒有油膩,為現代的健康吃法。
火鍋分類
重慶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
四川麻辣火鍋;
廣東海鮮打邊爐;
廣東鈣骨打邊爐,食而不膩,味美無窮;
香港牛肉打邊爐;
上海什錦暖鍋;
江浙菊花暖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
杭州三鮮暖鍋;
北京羊肉涮鍋,風味別緻,吊人胃口;
雲南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
湘西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
湖北野味火鍋;
東北白肉火鍋;
東北小肥羊火鍋,商業化之後產生的品種。
比較有名四川麻辣火鍋、廣東海鮮打邊爐、北京羊肉涮鍋、江浙菊花暖鍋被成為「中國四大火鍋」。
國外火鍋分類
日本鋤燒火鍋:主料有牛肉片、蝦仁、雞片、魚片、豬瘦肉片、豬腰片等,配料有粉絲、菠菜、京菜、洋蔥等。吃法通常是將平底鍋燒熱,待油燒熱後倒入京菜、洋蔥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後把自己喜愛的各式主料放入鍋中,邊煎邊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鮮湯與調料煮沸,在鮮湯內涮主料食之。
朝鮮酸菜白膘肉火鍋:用炭火加熱,高湯為海鮮湯,其酸菜較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腸、蛤蜊等,吃法較原始,但很解饞。
韓國石頭火鍋:鍋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滿蓋肉片和肥雞塊,辛辣無比。
印尼咖喱火鍋:作料是印尼本土產的咖喱、番葉、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魚頭、大蝦、雞肉、牛肉,鍋底還以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乳酪火鍋:將乳酪放在鍋裡,煮成液體狀,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時用長叉將法式麵包放進鍋中的乳酪液裡,待乳酪滲進麵包後即食。
鈣骨靚湯火鍋:康媽媽餐飲有限公司是採用上等新鮮豬筒骨,配以十多種滋養中藥材,經過五六個鐘頭的老火熬製而成,各種營養成份在湯內充分溶入,湯裡含有豐富的鈣質、氨基酸和多維素,極少含脂肪,加上以純天然的綠色食蔬作下鍋料,既補鈣又健康,很容易為人體吸收,是老少皆宜的絕佳食品。
現代一些文化名流對火鍋也情有獨鍾,名人胡適對故鄉徽州火鍋鍾愛。有加,在家宴請客人吃飯時,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製徽州火鍋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一篇題為《胡適先生二三事》的回憶短文中,就描寫了徽州火鍋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適對徽州火鍋的偏愛之情。電影名導演謝添早年在重慶時,喜食重慶火鍋,堪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烹飪技藝的發展,火鍋品種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鍋、煤氣火鍋、電火鍋、酒精火鍋等;就質地而論有錫制火鍋、鋁制火鍋、不鏽鋼火鍋、搪瓷火鍋等;按結構來說有連體式火鍋、分體式火鍋、鴛鴦式火鍋等;按烹飪風格來說,有湯鹵火鍋、清燉火鍋、水煮火鍋等。品種繁呈的火鍋,為餐桌平添幾分熱鬧的氣氛。千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千鍋百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涮的是海鮮之類,配料十分講究,最講究味道鮮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火鍋湯汁為雞湯或肉湯,並輔以肉、魚、雞等薄生片與菊花一起涮著吃,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特點是火鍋中一定要放雲腿,食時配以香菇、魚肉等生料,鮮嫩香辣,饒有風味;重慶的毛肚火鍋,具有原料多樣、鹵湯濃鮮、麻辣醇香之特點。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鍋、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嚐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裡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裡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損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湯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上面的介紹主要是北京火鍋而已,但現在國人所說火鍋基本都是重慶火鍋。重慶火鍋起源於民國時期,當時重慶的碼頭工人一天收入甚微,故買置一些屠夫的邊角料如血管、牛肚、喉管之類,為了避免腥氣往往加入大量辣椒和花椒調味,稱為麻辣燙。但那個時候火鍋地位低微,而且很難吃。後來據說是有人發家後對那段艱苦生活不能忘懷,便加入香料和各種其他食物於其中,後經無數人改進,使得火鍋身價飛增,逐漸成為重慶特色。現在的重慶,幾乎十個菜館就有六家賣火鍋,由於其靈活性與便宜,深受各地人民喜愛。
但重慶火鍋的命名卻是北方人按習俗定的,但重慶現在還有不少老人喜歡叫它麻辣燙,也許這才是本意吧。
重慶火鍋和北京火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鍋。北京人吃火鍋喜歡古老的銅鍋,而且上面有放炭的小高爐,而重慶火鍋則是下面加熱,鍋也普遍是不鏽鋼的。北京火鍋是涮的,而重慶火鍋是煮的。為了滿足各種口味的人群,重慶火鍋又演變出鴛鴦火鍋這一特殊形式,紅湯依舊是麻辣燙的老配方,而白湯則用雞湯或骨頭湯做料,時常加些去火的香料,這,也許就是飲食的哲學吧。
重慶吃火鍋也是一種風景,即使在夏天最熱的時候,也有不少重慶人選擇吃火鍋,穿著個背心,大汗淋漓地吃著,這其中也許真有什麼生活真諦也說不定。
重慶火鍋重慶火鍋的出現要稍微晚一些,大約在清代的道光年間(1821-1851)才有重慶火鍋的出現。經過多方考證,重慶火鍋真正的發源地是長江之濱--酒城瀘州的小米灘(現高壩二五廠)。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小米灘在當時是四川境內長江邊上的一個很適中的碼頭)。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水(湯),加以各種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濕(因為有"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之說)。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在他們心中),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而當時的重慶卻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瀘州就大多了。這種食俗沿襲而下,傳至重慶後,就又有一番變革了。當時一些苦力("棒棒")見到這種吃法後,就跑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掉的牛內臟到長江裡洗淨,切成小塊,和船工們一起吃。大家都覺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又能驅寒。再後來就有人乾脆用一挑(兩個)籮筐,一頭放些牛雜(以毛肚為主)、小菜,一頭放一泥爐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內沸騰翻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滷汁,每天就在河邊、橋頭或走街串巷的叫賣。於是這些船工、苦力(棒棒)們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認定一格,即燙即吃,直至吃飽,還花費不了多少錢,既經濟,又方便,又能增加熱量。除了那些苦力外,來圍著挑擔子的吃的人也越來越多。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店,把這些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了格的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眾人的口味,慢慢地這種小飯店越開越多,在重慶對岸江北的一條小街上幾乎全都是這種飯店,並且吃的人相當多,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種吃法是從小米灘傳過來的,就乾脆把這條街稱作"小米街"。
乃至後來,到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火鍋日益興盛,官場要員、金融巨頭、商人、記者等以吃火鍋為榮,有人還把這種火鍋店高尚化。許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跑到臺灣的國民黨老兵,至今仍唸唸不忘重慶火鍋的美味,有的還在臺灣開起了火鍋店(但由於原材料的問題,老是趕不上重慶本地的味道)。所以現在許多書上都說重慶火鍋發源於重慶江北,但事實卻是源於瀘州,在重慶發展開來的。
資料
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鈣骨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緻,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裡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嚐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裡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裡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蘸料佔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又是火鍋上市的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蘸料不要調的太咸,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吃火鍋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麼就放什麼,多自在,也最能保鮮,沒有油膩,為現代的健康吃法。
火鍋分類
重慶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
四川麻辣火鍋;
廣東海鮮打邊爐;
廣東鈣骨打邊爐,食而不膩,味美無窮;
香港牛肉打邊爐;
上海什錦暖鍋;
江浙菊花暖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
杭州三鮮暖鍋;
北京羊肉涮鍋,風味別緻,吊人胃口;
雲南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
湘西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
湖北野味火鍋;
東北白肉火鍋;
東北小肥羊火鍋,商業化之後產生的品種。
比較有名四川麻辣火鍋、廣東海鮮打邊爐、北京羊肉涮鍋、江浙菊花暖鍋被成為「中國四大火鍋」。
國外火鍋分類
日本鋤燒火鍋:主料有牛肉片、蝦仁、雞片、魚片、豬瘦肉片、豬腰片等,配料有粉絲、菠菜、京菜、洋蔥等。吃法通常是將平底鍋燒熱,待油燒熱後倒入京菜、洋蔥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後把自己喜愛的各式主料放入鍋中,邊煎邊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鮮湯與調料煮沸,在鮮湯內涮主料食之。
朝鮮酸菜白膘肉火鍋:用炭火加熱,高湯為海鮮湯,其酸菜較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腸、蛤蜊等,吃法較原始,但很解饞。
韓國石頭火鍋:鍋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滿蓋肉片和肥雞塊,辛辣無比。
印尼咖喱火鍋:作料是印尼本土產的咖喱、番葉、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魚頭、大蝦、雞肉、牛肉,鍋底還以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乳酪火鍋:將乳酪放在鍋裡,煮成液體狀,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時用長叉將法式麵包放進鍋中的乳酪液裡,待乳酪滲進麵包後即食。
鈣骨靚湯火鍋:康媽媽餐飲有限公司是採用上等新鮮豬筒骨,配以十多種滋養中藥材,經過五六個鐘頭的老火熬製而成,各種營養成份在湯內充分溶入,湯裡含有豐富的鈣質、氨基酸和多維素,極少含脂肪,加上以純天然的綠色食蔬作下鍋料,既補鈣又健康,很容易為人體吸收,是老少皆宜的絕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