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宣德爐
在中國傳統銅器中,銅爐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品種。尤其在明清時期,銅爐可以說是銅器中的典型代表。根據其用途及形制的不同,銅爐主要可分為薰爐,手爐,宣德爐和私款爐四種,其中以宣德爐最有代表性。
宣德爐指明宣德年間鑄造的一批宮廷專用的香爐,燒香敬佛所用。據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共一萬八千件,胎料為暹羅國(今泰國)進口,加入多種金屬反覆燒煉4至1 2次之後製成。爐身以褐色為基調,發出青、綠、紅、藍、黃、褐、白、金等數十種顏色,古樸穩重,圓潤自然。爐底有「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款識。
銅爐的主要用途多為廟宇神堂燒香敬佛的法器,使人道德回歸,但不一定體積大就好,因大型銅爐往往製作比較粗糙,但用於文房的銅爐,由於文人專門訂造,所以用料精、工藝好、皮色佳、款字優,大多品位極高。而落私家款的銅爐大部分又屬於官宦世家的文房用具、府內祭器,是專門鑄造,所以屬孤品。流傳於世的主要私款爐的款名有琴書侶、玉堂清玩、琴詩侶、松月侶、儆吾齋、珍賞、玉堂珍玩、月友琴居、飛雲閣、永存珍玩、子孫永保、雲間胡文明制、石叟等。
為何銅爐歷代都被人所器重呢?主要是因為銅爐具有「正、堅、妙、雅」四德。形態端正為銅爐之根本。優良之爐中規中矩,不妖不媚,具浩然之正氣,此「正」!若爐型不正,則如人之無骨,萎靡不振;型正,則似君子端坐,凜然大度。銅爐之堅因其取天地之精華,歷烈火之熔爐,千錘百煉,堅密無比。爐型好比人之外貌身形,銅質恰似人之內在品行。為人不可虛假浮誇、華而不實,作爐亦然。爐中精品,入手沉穩凝重,手感細密光潔,素淨溫潤,反之為劣品。銅爐之妙在於其色,有的恰似壽桃,淡雅純淨;有的色如栗棗,晶瑩映徹。最上品者,貌似黯淡無奇,但暗中透出珍珠美玉之螢光,猶如皓月朗星之清輝,光華微微,淡淡穆穆,令人遐想,回味無窮。銅爐之雅在於其刻工,常見題材有松月寄情、琴書相伴、高士雲遊、歲寒三友等,其意深遠雋永,令人流連忘返。
今日,爐之上品少之又少,宣德爐真品更是鳳毛麟角,臺北故宮博物院僅有四件。其原因除了年久流失之外,最主要是因為三次大劫難。第一次是在 1950-1953年所謂的「抗美援朝」時,中共便在民間收集「舊銅」製作槍炮彈殼,其中自然有不少的銅爐。第二次是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時,中共又全民徵集銅鐵,老百姓家裡的銅爐也都拿出來了。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古舊銅器,包括銅爐,被中共作為迷信物品「 破四舊」,拿到銅材廠熔掉。因此,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宣德爐大多數為仿製品。宣德爐的仿製,在宣德當朝即已開始。當時工部尚書吳邦佐是宣德爐鑄造的監工,他曾召集工匠,私鑄銅爐,但終不敢用宣德款,而在器底做「琴書侶」三字篆書款。後朝工匠施念峰、甘文堂、蘇州蔡家、徐守素、周文甫等都是名盛一時的鑄爐高手。清雍正、乾隆年間,仿製宣德爐的種類更多,但多不精。宣德爐一般用失蠟法鑄成,款字完整、清晰;而偽品多用翻砂鑄造,字跡模糊不清。真宣德爐款上的「 德」字無「心」上一橫,這也是辨別宣德爐真偽的重要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