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10-02 07:11:00作者:
趙可可,中共中央前總書記趙紫陽的長孫女,有一段獨特的經歷。這 個正值青春芳華的女孩,14歲在父母——趙紫陽的長子趙大軍、長媳王小藹陪同下,來到美國。趙大軍不能久留,很快離去,留下母女倆在異國他鄉隱姓埋名,相 依為命。在幾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可可刻苦學習,幾年後以優異成績被多所名校錄取;她拿到沃頓商學院金融專業和賓州大學國際關係專業雙學士學位,先後在 ZS顧問公司和蘇富比藝術品拍賣公司擔任市場分析師。 2008年,她被哈佛商學院MBA項目錄取。
從不泄露爺爺是趙紫陽
多維社記者是2004年底在新澤西見到這母女倆的。此前一年,趙可可從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畢業,經過一番求職的波折,在位於新澤西普林斯頓附近的ZS顧問公 司找到工作,母女倆搬到新澤西高地公園鎮(Highland Park )一個公寓群居住。居住數年,不論是華洋鄰居,還是當地社團,沒有誰知道她們的來歷。
據她倆告訴我,此前她們在馬里蘭、在康涅迪克、在紐約皇后區都居住過;而此後不久,可可從新澤西調到紐約工作,她們又搬到了曼哈頓。不論到哪兒,都從沒有泄露過家世背景,迄今為止知道內情的人屈指可數。
「報考大學、畢業求職、跳槽和報考MBA……難道,都沒有透露自己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孫女?」多維社記者感到有點難以置信。
沒有。唯一的一次不得不透露,是2005年元月趙紫陽去世,可可請假趕回北京,由於官方堅持不肯給予趙紫陽公正的評價,向遺體告別儀式遲遲不能舉行,以致可 可到了休假期滿仍在等候。她必須向公司主管說明自己超假的理由,只好透露自己身為趙紫陽的長孫女,實在無法按期回美上班。
回美銷假,讓可可高興的是,公司主管並沒有張揚她的這一重身份,也沒有從此對這個中共前領袖的孫女另眼看待,她的工作,她與上司、同事和客戶的關係一如往常。
逃亡半年,母親託孤
「六四」之前,王小藹在廣東省對外經貿研究所工作,獨生女兒可可在廣州上小學。她品學兼優,是學校少先隊的大隊長。 "六四"爆發,趙紫陽被軟禁,聯絡斷絕,遠在南疆的王小藹不知道公公遭到了什麼厄難,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她記憶猶新的,是"文革"中因父輩受衝擊而家 人子女受株連抄家挨斗的惡夢。中國的政治鬥爭極其殘酷,這一次又真的動槍見血,對方會不會乘機對失敗的一方斬草除根?丈夫也不知去向,託人帶信來告訴她, 要從最壞處打算——帶著女兒,趕緊逃,趕緊躲!她帶著可可,逃到了上山下鄉在廣東東莞落戶的妹妹家。
這個文弱的女性,設想了應對方案,對女兒和來自河南老家的小保姆叮嚀了又叮嚀,聽來真有「託孤」的悲壯:如果發生危險,她將擋住來人,讓孩子逃走;小保姆一定要將可可帶回河南躲藏,千萬不要泄露真實姓名和身世,雨過天晴之後,家人會設法去尋找……
中國歷史和現實中,這樣的故事還少麼?
可可時刻有大禍臨頭的忐忑。幸虧母親在身邊,外公外婆來這裡探望,親人們的關愛減少了她的恐懼不安。
半 年多後,形勢有所緩和,有人找來報信,她們可以回城了。可可回到學校,大隊長換了人。 學校經常要對學生進行平息動亂的教育,要批判前總書記並肅清其影響,老師和同學們看她的眼光都是怪怪的,對於一個不滿十歲的兒童,無形的壓力實在太沈重了。
中國之大,卻待不下去了,只有出國。將女兒的健康成長看得高於一切、重於一切的母親,毅然決定,給孩子尋找到美國唸書的機會。通過她的一位中學同學兼同事的聯繫,因可可學習成績優異,馬里蘭一所私立學校錄取了她,並提供免一年學費的資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整整一年,克服了種種人為阻礙,才如願成行。
一定要跨過這道坎
可可與母親來美初期,經歷過一段十分艱難的困境。
美國的教育條件十分優越,這所私立 學校如同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教學樓、運動場、室內體育館,無不讓剛來美國的母女倆嘖嘖稱讚。但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王小藹說,原來的生活技能彷彿全喪 失了:我不懂英文成了聾子、啞巴,不會開車成了瘸子,手的功能也減退了——我不會使用電話、洗衣機、烘乾機,甚至不知道如何打開郵筒投信……
他們租住在一個華人家庭裡,除了主人的老少家庭成員,還有其他房客和主人的親友一起居住,母女倆感到生活、飲食尤其是衛生習慣彼此格格不入,行動受限。她倆住的小房間只比一張雙人床大一點,靠牆放了床後,只放下一張比床頭櫃長一點的小桌子。可可放學後就直奔桌前,母親就坐在地上,以床為桌,陪孩子讀書。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母女倆難免生出「寄人籬下」的思緒。所有這些,今天回頭看來,都屬新移民到了異鄉要吃苦的題中應有之義,她們並沒有例外。母女倆過去身為權貴家屬、走到哪裡人們笑臉相迎,儘管她們一向刻意以平常人的身份待人接物;如今去國萬里,與萍水相逢的人們相處,心理上有個調適過程,也可以想見。母親早有思想準備,也時刻觀察女兒的情緒變化,幫她調整。
使來美的困難加倍放大的,是不能泄露自己的身份。王小藹告訴多維社記者,「第一是為保護自己;第二,更重要的一條,是為保護我們在國內的家人」。在國內認識的熟人、朋友,有不少來到美國,但趙紫陽地位劇變,誰知道這些人的態度如何變化?輕者劃清界線,重者落井下石;她們也不敢參與當地華人社團的活動——母女倆都不會說謊,若別人出於關心問起家世,怎麼回答?更糟的是讓媒體知道,紛紛來採訪,就難以招架了。當然,也不敢讓美國人知道自己是誰,尤其不能讓美國的政要知道——她們不想貽人以口實,給已經身陷囚籠的趙紫陽增添哪怕一絲新的麻煩。王小藹形容當時「草木皆兵,最擔心的是萬一不慎,會給國內的家人帶來‘殺身之禍’」。
與親人聯絡的渠道也不暢通。當時網際網路不普及,住處電話由另一個房客把持,他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屢屢對要找可可母女的來電說一聲「不在」就挂斷,還常吹牛說李鵬辦公桌上的電話他隨時可撥;他常去某中央領導家,就在趙紫陽家對面……弄得可可躲在自己房間裡笑得不亦樂乎。
唯一的聯絡渠道,只能是通信。王小藹給遠在大洋彼岸的老人寫過很多信,起初寫了就寄走,後來寫了之後抄一份留底,保存下來美打拼的珍貴記錄。多維社記者看過其中若干,這些信,文字樸實無華,字裡行間映出的是既要匯報自己的真實境況,但又不想讓老人擔心的矛盾態度,以及母女情深、在美國自立自強的拳拳之心。
從不泄露爺爺是趙紫陽
多維社記者是2004年底在新澤西見到這母女倆的。此前一年,趙可可從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畢業,經過一番求職的波折,在位於新澤西普林斯頓附近的ZS顧問公 司找到工作,母女倆搬到新澤西高地公園鎮(Highland Park )一個公寓群居住。居住數年,不論是華洋鄰居,還是當地社團,沒有誰知道她們的來歷。
據她倆告訴我,此前她們在馬里蘭、在康涅迪克、在紐約皇后區都居住過;而此後不久,可可從新澤西調到紐約工作,她們又搬到了曼哈頓。不論到哪兒,都從沒有泄露過家世背景,迄今為止知道內情的人屈指可數。
「報考大學、畢業求職、跳槽和報考MBA……難道,都沒有透露自己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孫女?」多維社記者感到有點難以置信。
沒有。唯一的一次不得不透露,是2005年元月趙紫陽去世,可可請假趕回北京,由於官方堅持不肯給予趙紫陽公正的評價,向遺體告別儀式遲遲不能舉行,以致可 可到了休假期滿仍在等候。她必須向公司主管說明自己超假的理由,只好透露自己身為趙紫陽的長孫女,實在無法按期回美上班。
回美銷假,讓可可高興的是,公司主管並沒有張揚她的這一重身份,也沒有從此對這個中共前領袖的孫女另眼看待,她的工作,她與上司、同事和客戶的關係一如往常。
逃亡半年,母親託孤
「六四」之前,王小藹在廣東省對外經貿研究所工作,獨生女兒可可在廣州上小學。她品學兼優,是學校少先隊的大隊長。 "六四"爆發,趙紫陽被軟禁,聯絡斷絕,遠在南疆的王小藹不知道公公遭到了什麼厄難,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她記憶猶新的,是"文革"中因父輩受衝擊而家 人子女受株連抄家挨斗的惡夢。中國的政治鬥爭極其殘酷,這一次又真的動槍見血,對方會不會乘機對失敗的一方斬草除根?丈夫也不知去向,託人帶信來告訴她, 要從最壞處打算——帶著女兒,趕緊逃,趕緊躲!她帶著可可,逃到了上山下鄉在廣東東莞落戶的妹妹家。
這個文弱的女性,設想了應對方案,對女兒和來自河南老家的小保姆叮嚀了又叮嚀,聽來真有「託孤」的悲壯:如果發生危險,她將擋住來人,讓孩子逃走;小保姆一定要將可可帶回河南躲藏,千萬不要泄露真實姓名和身世,雨過天晴之後,家人會設法去尋找……
中國歷史和現實中,這樣的故事還少麼?
可可時刻有大禍臨頭的忐忑。幸虧母親在身邊,外公外婆來這裡探望,親人們的關愛減少了她的恐懼不安。
半 年多後,形勢有所緩和,有人找來報信,她們可以回城了。可可回到學校,大隊長換了人。 學校經常要對學生進行平息動亂的教育,要批判前總書記並肅清其影響,老師和同學們看她的眼光都是怪怪的,對於一個不滿十歲的兒童,無形的壓力實在太沈重了。
中國之大,卻待不下去了,只有出國。將女兒的健康成長看得高於一切、重於一切的母親,毅然決定,給孩子尋找到美國唸書的機會。通過她的一位中學同學兼同事的聯繫,因可可學習成績優異,馬里蘭一所私立學校錄取了她,並提供免一年學費的資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整整一年,克服了種種人為阻礙,才如願成行。
一定要跨過這道坎
可可與母親來美初期,經歷過一段十分艱難的困境。
美國的教育條件十分優越,這所私立 學校如同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教學樓、運動場、室內體育館,無不讓剛來美國的母女倆嘖嘖稱讚。但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王小藹說,原來的生活技能彷彿全喪 失了:我不懂英文成了聾子、啞巴,不會開車成了瘸子,手的功能也減退了——我不會使用電話、洗衣機、烘乾機,甚至不知道如何打開郵筒投信……
他們租住在一個華人家庭裡,除了主人的老少家庭成員,還有其他房客和主人的親友一起居住,母女倆感到生活、飲食尤其是衛生習慣彼此格格不入,行動受限。她倆住的小房間只比一張雙人床大一點,靠牆放了床後,只放下一張比床頭櫃長一點的小桌子。可可放學後就直奔桌前,母親就坐在地上,以床為桌,陪孩子讀書。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母女倆難免生出「寄人籬下」的思緒。所有這些,今天回頭看來,都屬新移民到了異鄉要吃苦的題中應有之義,她們並沒有例外。母女倆過去身為權貴家屬、走到哪裡人們笑臉相迎,儘管她們一向刻意以平常人的身份待人接物;如今去國萬里,與萍水相逢的人們相處,心理上有個調適過程,也可以想見。母親早有思想準備,也時刻觀察女兒的情緒變化,幫她調整。
使來美的困難加倍放大的,是不能泄露自己的身份。王小藹告訴多維社記者,「第一是為保護自己;第二,更重要的一條,是為保護我們在國內的家人」。在國內認識的熟人、朋友,有不少來到美國,但趙紫陽地位劇變,誰知道這些人的態度如何變化?輕者劃清界線,重者落井下石;她們也不敢參與當地華人社團的活動——母女倆都不會說謊,若別人出於關心問起家世,怎麼回答?更糟的是讓媒體知道,紛紛來採訪,就難以招架了。當然,也不敢讓美國人知道自己是誰,尤其不能讓美國的政要知道——她們不想貽人以口實,給已經身陷囚籠的趙紫陽增添哪怕一絲新的麻煩。王小藹形容當時「草木皆兵,最擔心的是萬一不慎,會給國內的家人帶來‘殺身之禍’」。
與親人聯絡的渠道也不暢通。當時網際網路不普及,住處電話由另一個房客把持,他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屢屢對要找可可母女的來電說一聲「不在」就挂斷,還常吹牛說李鵬辦公桌上的電話他隨時可撥;他常去某中央領導家,就在趙紫陽家對面……弄得可可躲在自己房間裡笑得不亦樂乎。
唯一的聯絡渠道,只能是通信。王小藹給遠在大洋彼岸的老人寫過很多信,起初寫了就寄走,後來寫了之後抄一份留底,保存下來美打拼的珍貴記錄。多維社記者看過其中若干,這些信,文字樸實無華,字裡行間映出的是既要匯報自己的真實境況,但又不想讓老人擔心的矛盾態度,以及母女情深、在美國自立自強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