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研究人員是通過美國航天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紅外成像技術發現這些鑽石的存在。雖然這些鑽石非常小,平均每顆只有十億分之一米那麼大,相當於一粒沙子的二萬五千分之一, 但是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小鑽石能為他們深入研究含碳分子在地球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重要線索,因為碳分子是生命起源的一個關鍵。
據負責該項目的艾姆斯太空探索中心的科學家查爾斯·鮑特利徹(Charles Bauschlicher)介紹,科學家們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曾經在墜落在地球上的隕星中發現了許多類似的鑽石微粒,當時研究人員估計隕星中3%的含碳部分是以這種鑽石微粒的形式組成的。
查爾斯·鮑特利徹說,這意味著,如果這顆隕星代表了星際塵埃,那麼太空中每一克塵埃中可能就包含了1萬兆顆這種鑽石,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問題是,如果太空中真的存在大量這種納米級的鑽石,為什麼我們很少見到它們的存在?鮑特利徹解釋說:"這是因為以前我們對這種鑽石的紅外屬性和電子特性瞭解不多,不能探測出它們的"指紋"(原文專業術語)。"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鮑特利徹及其研究小組利用電腦軟體模擬發現太空鑽石的光芒在紅外線範圍3.4到3.5微米和6到10微米內最為明亮,這恰好又是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最為敏感的區域,因此他們很容易通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這些鑽石的指紋。
研究小組成員預測,目前人類還不能發現更多的鑽石,因為人類一直以來無法使用"合適的儀器"對"合適的區域"展開探測。
因為這些太空鑽石是由緊緊綁縛的碳原子構成的,所以科學家們必須利用大量的高能紫外線光去誘發鑽石產生聯結彎曲移動,得到一個紅外線指紋(原文專業術語)才能發現這些鑽石。
但是目前這種設備和技術還不是很普及,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找到"合適的區域"。科學家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探測太空鑽石的最佳地點是緊挨溫度較高的恆星的區域。一旦天文學家找到尋找這種納米級鑽石的合適之地,另一個謎團將是分析它們如何在星際空間環境下形成的。
同樣來自艾姆斯太空探索中心的路易斯·阿拉曼多拉(Louis Allamandola)說:"太空鑽石的形成條件與其在地球上的形成條件有著很大的差別。"
他指出,地球上的鑽石通常是在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們置身於地球深處,那裡的溫度非常高。但是,太空鑽石卻是在寒冷的分子雲團內存在,在這種環境下,壓力僅是鑽石在地球承受壓力的數十億分之一,且溫度只有零下240攝氏度(零下400華氏度)。阿拉曼多拉說:"既然我們知道到何處去尋找閃閃發光的鑽石,那麼像斯皮策之類的紅外望遠鏡就能幫助我們瞭解更多有關它們在太空的狀況。"
科學家希望通過對這些太空鑽石的研究,可以在碳分子宇宙形成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也有助於改進目前人類的太空探索設備和天文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