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討論課紀要(2007年8月5日)
網路大學教授唐子及燕雲、仁勇整理
唐子: 「軍中聲音」 號召廣大軍人脫離中共的宣誓以及對臺灣當局的建議,大家讀過了嗎?吉祥如意: 讀過了。陽光普照: 讀過了,好想法啊. 又是對中共的一記重拳。李巍: 讀過了。劉中正: 好帖,妙計。唐子: 感觸?燕雲十八騎: 讀了,我身邊一些認識的軍人已經有要我代他們宣誓的。劉中正: 軍隊已經開始湧動了。浪石客: 我感覺現在全國各階層都在湧動了。
唐子:很好,看到他們關於我們網大——希望大家都能參加——的那段文字了嗎?燕雲十八騎: 看到了,說明關注我們的人士有很多。唐子: 要點是什麼?李巍: 關於臺灣問題,他希望臺灣當局站高一點,但有人不理解。張香山:前幾天我去同學聚會, 有的同學早就有行動了。就像高智晟所說 都在等待。感覺就差振臂一呼了。吉祥如意: 解體中共的中堅力量軍人需要組織起來。唐子: 注意我的提問。劉中正: 完全解體黨文化。豪士: 是啊!要好好學啊!張香山:對,我覺得網大已經成了未來壇的一桿旗幟了.。燕雲十八騎: 他希望所有有志於籌建未來中國的仁人義士來學校清除黨文化,更好的為未來中國的建設做準備。浪石客: 看到了,也看到了大家對我們的期望,同時要我們學好民族文化的精髓,擔起破解黨文化的中堅。唐子:要點主要有兩個:1、在自身的學識修養方面多下功夫;2、需要解體了自身黨文化的人在政變區解體中共的黨文化。我們《智慧的旅程》這門課的學習,是不是正起著這個作用?浪石客: 是的,讓我們真正的瞭解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真的很感謝老師!
唐子: 關於佛教,我們的認識中原先有沒有黨文化的內容?劉中正: 有。以前以為佛教是封建迷信,是消極避世,等等,黨文化太歪派人了。陽光普照: 原來對佛教的認識有黨文化,如"佛教是麻痺人民思想的"。張香山: 信神就是對現實的無奈--黨文化。唐子:我們是不是要在這些正題和副題的討論中清理這些?陽光普照: 在頭腦裡完全清除共產黨那一套,然後填補進新的東西。張香山: 解體黨文化的任務很重。豪士: 磨刀不誤砍材功!唐子:我們這些討論會給哪些生命看到?燕雲十八騎: 所有能看到課堂紀要的人。唐子: 就這些嗎?思路開闊一些,高一些。李巍: 另外空間嗎?(唐子: 李巍反應快)杜若:管我們的高級生命。吉祥如意: 所有具備當文化思維的人。劉中正: 神佛會看到啊。
唐子: 都說的好,所以我們是不是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展現?浪石客: 是的,給那些有良知的人,有想換得新生的人們,老師在鼓勵我們啊!謝謝!劉中正:老師,您對我們的思維鍛練真受用。吉祥如意: 是的,神在加持看護我們,我們也應努力做好,每個人的心態非常正,場也是正的。唐子: 當然不要很刻意,但說話的完整性和有理有據是基本要求。昨天有人向我要求發言,我說你不能隨便參與,最好看看以前的紀要。這裡不是聊天室,隨便發言會亂場上的能量是不是,所以我們要有較好的展現,你展現好,神佛都在天上笑。陽光普照: 對.李巍: 是的,這方面的學問比較深,不敢妄論,願意靜悟。唐子: 特務也不容易搗亂,怎麼搗亂啊,沒法啊,一搞鬼就暴露。當然也別特別緊張,只要你有這個心,時刻警醒這方面的意識,課前有準備,肯定會越做越好。這方面,我想燕雲的體會是比較深的。大家來得差不多了吧,好了,我們接著上次的內容討論——
副題4、釋迦牟尼講鹿王和國王的故事,並指出鹿王是他的前身,國王是舍利弗的前身,這個故事的佛理,除了不可殺生之外,你還體悟到什麼?
麻生: 除了不可殺生之外,舍己為人,還要有善心,要有善念,珍惜生命。(唐子:麻生說的好,繼續)
豪士: 除了不可殺生之外,我體悟到今生之「緣」,為上世或更前世所結。舍利弗就是這樣與釋迦有前世之「緣」因,才有後世親聞佛法被度。「緣」所牽之線往往是很長的,十幾生、幾百生它是不斷的群體關係,就有「師生之緣」、「朋友之緣」、「仇敵之緣」、「夫妻之緣」等等。
杜若: 這個故事的佛理,除了不可殺生之外,我還體會到:我們的生命是處在六道輪迴之中的;在輪迴中帶著德和業這兩種物質,人會造業,但也可以修善消業,也就是善惡有報;而且生命的轉生是有群體性的,前一世有聯繫的在下一世還會遇到。
劉中正: 除了不可殺生之外,我還體悟到2點:1.善有善報,教材中寫到:「國王將鹿王放了回去,同時立法:「今後如有侵犯野鹿的,與傷人同罪。」從此國王的仁德推廣到草木上去了,國家因此而得到太平」。2.生死輪迴,「釋迦牟尼最後說:那個鹿王就是他的前身,國王就是舍利弗。」
吉祥如意: 體會到佛陀為眾生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挽救他的子民。表現出佛的慈悲。
陽光普照: 鹿王願意替懷孕的母鹿提前受死,體現了心憂天下之士「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
仁勇:用講故事的形式來闡明法理,顯得更形象具體,從這則故事中反映除了不可殺生之外,還講到無私無我,仁慈善心,善有善報的法理。
張香山: 除不能殺生以外 另一方面就是沒有果位的神佛也要入六道輪迴
宮常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