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為岡底斯山主峰。
岡仁波齊峰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雖然它的海拔高度僅為6656米,不僅在西藏的眾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中排不上號,比起鄰近的納木那尼峰(7694米),也是小巫見大巫,但它卻是亞洲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神山,因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而成為藏傳佛教、印度教、苯教等宗教的朝聖中心。崗仁波齊的山形很容易辨認,主峰四季冰雪覆蓋,形似圓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如同八瓣蓮花環繞,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藝高絕的玉鑲冰雕。
由南望去可見其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徽記。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令人難以一睹真容,但在陽光照耀下又會閃爍出奇異的七彩光芒,分外耀眼奪目。
也許是「世界中心」的神威無人敢於冒犯,崗仁波齊時至今日還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神靈之山」岡仁波齊乃高僧修行之地
岡仁波齊藏語意為「神靈之山」,梵語意則為「濕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話中「神的天堂」。歷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是中、印、尼三國各族數以萬計的信徒心馳神往的地方。
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勝樂之無量宮,其周圍的群山河流均為勝樂宮的組成部分,蘊藏著深奧的宗教含義。
同時,岡仁波齊又是眾多佛、菩薩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聖地。據傳,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塑三尊佛像,分別供奉於神界、魯界和人間。羅剎王貢布崩用神變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但沒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於是想用神變背回岡仁波齊神山。這時釋迦牟尼及五百羅漢立刻飛往岡仁波齊神山,在岡仁波齊南面的「五百羅漢聚盆」或叫「上壇城」的岩石上留下腳印,同時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腳印,稱為「底斯不動四釘」,這樣羅剎王無法背走,如今在岡仁波齊背後可看到清晰的繩印及四周釋迦牟尼佛的腳印。
公元八世紀,赤德祖讚讚普時,印度著名佛教大師桑結桑巴曾到岡仁波齊修行。而另一位印度佛教大師達爾瑪拉因患痼疾前往岡仁波齊修行後,病癒而返。相傳,阿底峽大師路經此山時,曾依據山頂羅漢敲鐘擂鼓之聲判斷時間,據說有福之人今天依然能聽到檀木板敲擊之聲。最值得一提的是,米拉日巴尊者到神山修行,並同苯教徒納若奔瓊鬥法取勝的故事,它為神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增加了神聖感。
各宗教都視岡仁波齊為神山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他們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靈也不一樣,但他們全都視岡仁波齊為神山,這就使岡仁波齊具有多種宗教迭加的神聖,使其發射出五光十色各種信仰的光輝、光環、光暈,使這座山成為萬神殿,成為東方的奧林匹斯山。
岡仁波齊的另一批注,是「眾水之源」。岡仁波齊是雅魯藏布江、恆河與印渡河的發源地,亦即是阿里的四大「神水」之源。它們是:北坡流出的獅泉河,今印渡河的正源;南坡流出的像泉河,亦為印渡河河源;東坡流出的馬泉河,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而南坡另一側流出的孔雀河,則是恆河的上源……它們都是極富盛名的古文明之水。
(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