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7-15 08:26:09作者:luoyewang
最近對含數字的外號很敢興趣,就知道的列出了幾個.喜歡來得朋友們補充一些啊!
名,號中的數字
無;零
張無忌
何無忌
長孫無忌
(零點)
半
趙半山
劉半仙
劉半農
夏半邊--------夏圭
一
聞一多--------聞家驊(原名)
鄭一雄--------鄭介民
趙一曼
林一夫
弘一
一燈大師
陸定一
周豐一---------周作人之子
薄一波
馬一角------------馬遠(南送畫家)
(胡一刀)
(一休哥)
二
關二爺
(武二郎)
(阮小二)
(店小二)
三
柳三變----------柳永
杜三煙----------杜牧
張三影----------張先
錢三強----------錢秉穹(原名)
李立三----------李隆郅(原名)
張三豐-----------張君寶
馬三立
吳三桂
(史三八)
四
四明狂客——賀知章
李四光
五
五柳先生-----------陶淵明
六
六一居士----------歐陽修
六如居士----------唐伯虎
八
八大山人-----------朱耷
南八——南霽雲
溫八叉——溫庭筠
(王八蛋)
(周扒皮) :)
九
趙九章
(臭老九)
十
杜十娘
程十發
十三
(十三姨)
十八
(茅十八)
三十
春三十娘
百
李百藥(唐)
百分數
5%先生-------濱中泰男
10%先生------扎爾達裡(貝.布托的丈夫)
千
張大千-------張正權(原名)
沙千里
田千秋—漢代丞相
萬
楊萬里
張萬年
黃萬里
瀋萬三
(萬歲爺)
億
林億蓮
楊億
史億刀
兆
胡兆軍
葉兆言
以數字取名在古代很常見.在現代的日本也很常見.
取數字名字的常見原因我想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取自父親的年齡,像山本五十六.好像就是生他是其父56歲
一種來自家族的排行,如歐陽修.是稱歐九,即因其排行老九.
貧苦又沒什麼文化的家庭,除了識得幾個數字外,就不認識別的字了,當然是取個數字名最為簡單方便了啊.朱元璋家是個還例子.
順便說一下,取名字最喜用數字的兩大家族,一是朱元璋家,是秦觀家.都是幾代人全以數字為名.要是憑團體獎的話,他們肯定能名列前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元璋是發跡後取的名字.朱家沒什麼文化,也不認識任何與文化沾點邊的人,又沒錢請有學問的人取名字,所以好幾代人都是胡亂取個名字湊數算了.
他的祖上叫"百六",百六生四五,四九(朱的曾祖), 四九生初一(朱的祖父),初二,初五,初十; 初一生五一,五四(朱的父親). 五四生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 伯父五一也生有四子,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
那時的窮苦人家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對女孩子,多數都沒正式的名字,用個數字來對付一下的就尤其多了.
朱的同伴和他的情況差不多,畢竟都是同鄉的苦孩子哦.
常遇春:父:六六,祖:重五; 曾祖:四三
湯和: 父:七一,祖:六一; 曾祖:五一
朱同志的對手的情況也好不了那兒去,那個以前賣私鹽的張士誠,原名也是粗俗不堪的.
這幾個哥們都很懂得包裝自己,發達後不約而同的想到換個名字.朱同志換了個"元璋",倒也湊活,這老張就比較慘了.......
老張找了一很有文化的哥們,命令他給自己取個好名字,這文化人心裏不爽,但張大王得罪不起啊,只好給他取了個"士誠".張一聽,覺得不錯啊.就用了這個名..............可那時的讀書人聽到這個名字多半會笑暈. 有本書叫<孟子>,那時只要念過幾天書的人沒有不會背的.裡面有一句話"士,誠小人也". 5555555555555 可惜老張沒讀過書啊. 不讀書者戒啊! :)
姓中的數字
姓一: 一善 (明代嵩明縣有一個縣丞姓一.)
姓二: 二直,唐玄宗時有一中尉二直
姓三:三八旦,元朝時雲南右丞姓三,名八旦
姓四: 四水,越王勾踐的一個大臣
姓五:五梁,後蜀的一個大臣
一
一善 (明代嵩明縣有一個縣丞姓一.)
二
二直,唐玄宗時有一中尉二直
三
三八旦,元朝時雲南右丞姓三,名八旦
戰國時,齊國滅亡後齊王室出逃出去的有8人.即以第一到第八為姓.
第五
第五倫 ,字伯魚,京兆長陵人。莽時為郡吏,又為鄉嗇夫。自以久宦不達,變姓名為王伯齊(袁宏《後漢紀》作「王伯春」),久客河東,號為道士。建武中,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署督鑄錢掾,領長安市。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尋除扶夷長,未到官,追拜會稽太守。永平中,坐法免,後為宕渠令,遷蜀郡太守。建武初,代牟融為司空。元和末致仕。後數年卒,年八十餘。
名,號中的數字
無;零
張無忌
何無忌
長孫無忌
(零點)
半
趙半山
劉半仙
劉半農
夏半邊--------夏圭
一
聞一多--------聞家驊(原名)
鄭一雄--------鄭介民
趙一曼
林一夫
弘一
一燈大師
陸定一
周豐一---------周作人之子
薄一波
馬一角------------馬遠(南送畫家)
(胡一刀)
(一休哥)
二
關二爺
(武二郎)
(阮小二)
(店小二)
三
柳三變----------柳永
杜三煙----------杜牧
張三影----------張先
錢三強----------錢秉穹(原名)
李立三----------李隆郅(原名)
張三豐-----------張君寶
馬三立
吳三桂
(史三八)
四
四明狂客——賀知章
李四光
五
五柳先生-----------陶淵明
六
六一居士----------歐陽修
六如居士----------唐伯虎
八
八大山人-----------朱耷
南八——南霽雲
溫八叉——溫庭筠
(王八蛋)
(周扒皮) :)
九
趙九章
(臭老九)
十
杜十娘
程十發
十三
(十三姨)
十八
(茅十八)
三十
春三十娘
百
李百藥(唐)
百分數
5%先生-------濱中泰男
10%先生------扎爾達裡(貝.布托的丈夫)
千
張大千-------張正權(原名)
沙千里
田千秋—漢代丞相
萬
楊萬里
張萬年
黃萬里
瀋萬三
(萬歲爺)
億
林億蓮
楊億
史億刀
兆
胡兆軍
葉兆言
以數字取名在古代很常見.在現代的日本也很常見.
取數字名字的常見原因我想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取自父親的年齡,像山本五十六.好像就是生他是其父56歲
一種來自家族的排行,如歐陽修.是稱歐九,即因其排行老九.
貧苦又沒什麼文化的家庭,除了識得幾個數字外,就不認識別的字了,當然是取個數字名最為簡單方便了啊.朱元璋家是個還例子.
順便說一下,取名字最喜用數字的兩大家族,一是朱元璋家,是秦觀家.都是幾代人全以數字為名.要是憑團體獎的話,他們肯定能名列前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元璋是發跡後取的名字.朱家沒什麼文化,也不認識任何與文化沾點邊的人,又沒錢請有學問的人取名字,所以好幾代人都是胡亂取個名字湊數算了.
他的祖上叫"百六",百六生四五,四九(朱的曾祖), 四九生初一(朱的祖父),初二,初五,初十; 初一生五一,五四(朱的父親). 五四生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 伯父五一也生有四子,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
那時的窮苦人家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對女孩子,多數都沒正式的名字,用個數字來對付一下的就尤其多了.
朱的同伴和他的情況差不多,畢竟都是同鄉的苦孩子哦.
常遇春:父:六六,祖:重五; 曾祖:四三
湯和: 父:七一,祖:六一; 曾祖:五一
朱同志的對手的情況也好不了那兒去,那個以前賣私鹽的張士誠,原名也是粗俗不堪的.
這幾個哥們都很懂得包裝自己,發達後不約而同的想到換個名字.朱同志換了個"元璋",倒也湊活,這老張就比較慘了.......
老張找了一很有文化的哥們,命令他給自己取個好名字,這文化人心裏不爽,但張大王得罪不起啊,只好給他取了個"士誠".張一聽,覺得不錯啊.就用了這個名..............可那時的讀書人聽到這個名字多半會笑暈. 有本書叫<孟子>,那時只要念過幾天書的人沒有不會背的.裡面有一句話"士,誠小人也". 5555555555555 可惜老張沒讀過書啊. 不讀書者戒啊! :)
姓中的數字
姓一: 一善 (明代嵩明縣有一個縣丞姓一.)
姓二: 二直,唐玄宗時有一中尉二直
姓三:三八旦,元朝時雲南右丞姓三,名八旦
姓四: 四水,越王勾踐的一個大臣
姓五:五梁,後蜀的一個大臣
一
一善 (明代嵩明縣有一個縣丞姓一.)
二
二直,唐玄宗時有一中尉二直
三
三八旦,元朝時雲南右丞姓三,名八旦
戰國時,齊國滅亡後齊王室出逃出去的有8人.即以第一到第八為姓.
第五
第五倫 ,字伯魚,京兆長陵人。莽時為郡吏,又為鄉嗇夫。自以久宦不達,變姓名為王伯齊(袁宏《後漢紀》作「王伯春」),久客河東,號為道士。建武中,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署督鑄錢掾,領長安市。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尋除扶夷長,未到官,追拜會稽太守。永平中,坐法免,後為宕渠令,遷蜀郡太守。建武初,代牟融為司空。元和末致仕。後數年卒,年八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