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著外資銀行中國區董事告訴亞洲時報在線說:「由2001年成立至今,基本上我們中國區的辦事處是未有盈利記錄。然而,這不是只是我們的問題,差不多95%的外資金融機構,現時也是依賴總部又或是海外地區的盈利,來補貼中國區辦事處的經費。縱然如此,不過這也合乎我們於中國的發展計畫。」
該董事續解釋:「要建立金融中心,不是透過建立硬體,例如基建建設、通訊網路。事實上,上海於這數年間,在金融業硬體的配套方面,已有不俗的發展,唯獨軟體是快不來。軟體指的就是人力資源及法制的配合等等,我看我們在中國尚有差不多20年的時間是耕耘期。」
今年年初,上海市市委書記陳良宇已清楚表明,希望在2010年利用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利好刺激下,把上海的製造業,特別是先進的製造業重新回歸到重要位置。
據上海統計年監的統計數據指出,金融業對對上海市GDP的直接貢獻比率由2000年起,已一直下降,分別為2000年的15.1%、2001年的12.5%、2002年的10.8%以及2003年的10.1%。
有分析指出,上海未能完其金融中心夢,是由於中國的上海證券市場表現不振。原因是中國股票市場本身的結構性問題,中國政府一直未能找出解決方案,因此上海的股票市場這數年來一直也表現疲弱。據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反映,上海的證券綜合指數由2001年起開始下滑,由2001年的2077.08點下降至2003 年的1398.71點,而在2005年6月6日跌至998.23,是自1998年來首次跌破千點大關。
美國上市公司華盛頓郵報集團旗下的英國金融培訓公司於上海的辦事處負責人告訴亞洲時報在線說:「雖然上海這數年來金融業的確高速地發展,例如多家銀行不斷大量招聘大學畢業生,而且對財務、稅務、銀行、證券、金融管理等領域的培訓服務需求大幅上升,但仍距離要成為支撐中國金融服務的中心距離甚遠。」
該負責人解釋:「中國現時股票市場的問題是,整個市場充斥著太多素質差劣的公司,一方面使投資者覺得上海的A股股票市場猶如賊船,誰也不敢跑進去。另一方面,本身是素質優良的公司,又不願意沾這灘渾水。」中國股票市場的不振,加上中國對其他金融服務的管制,使金融業無法於短時期內發展起來。
有分析指出,上海要發展成為金融中心,是路遠而漫長,在今天要把金融業提升為上海市的主要產業支柱,也就顯得不設實際,《上海綜合經濟研究》主編瀋建新也認為,過早地以第三產業為主導城市的發展,將使上海如早產的嬰兒,面對生難以預料的後果。從新找出產業支柱,上海市政府又何去何從?據數據顯示,上海市政府在考慮未來發展的時候,找到了一條短路,不幸的是這條短路,又進一步惡化了上海市的轉型問題。
據上海統計年監中的數據顯示,上海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房地產由2001年起對上海市GDP增長的貢獻由2000年起持續攀升。與此同時,上海市的房地產價格亦進入了高速的升軌。
現時50歲的計程車司機王海對亞洲時報在線說:「實際上上海市政府就是上海樓市急升的始作俑者,而不是什麼溫州炒樓團、又或是外資財團。我們在上海很清楚,溫州炒樓團在整個長三角也有投資,例如溫州的炒樓團在嘉興也曾有大規模的投資行為,理論上說來,嘉興的土地比上海少,其房地產價格應比上海更易受影響,就是因為嘉興政府嚴厲控制房地產價格,才不會讓其房地產價格如上海般不理性上升。我家的房子在2000年購入,當時還不過是35萬元人民幣,今天已漲價至145萬元人民幣了!」
不少外界人士亦有類似王海的想法,認為上海市政府在這數年間,已默許房地產業的坐大,去解決金融業未能如期到位支撐上海發展帶來的問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亦認為,從1999年到2005年的發展趨勢看來,房地產業正成為拉動GDP增長的最大引擎。
陶冬曾在《新財富》雜誌撰寫的《上海失樂園》一文中指出,1999年,上海市中心的房價大約是現在的1/5-1/4,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四,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只有5.2%.其時,由於上海大舉進行金融業硬體建設,加上當年中國股市大幅上漲,金融成了上海的第一支柱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4%,遠遠高於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圖3-4)。
但隨著2000年福利購房政策取消,上海市政府開始通過退稅的方式來鼓勵市民購房,當地房地產價格開始了新一輪飆升。房地產業與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5年前的8.8個百分點縮小到約1.5個百分點。與上海第一支柱產業資訊產業對GDP的貢獻相比,房地產業與其之間的差距也縮小到不足3個百分點。
陶冬更指出,雖然2003年房地產業的貢獻率為10.7%,排在汽車業、資訊產業之後,居於第三位。房地產涉及許多關聯產業,如鋼鐵、家電、傢俱、建材、仲介、金融、室內裝修等,其乘數效應(或帶動係數)居各行業之首。如果以1.36的帶動係數計算,2004年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總共拉動上海GDP增長了 19.5%,實際上已是名副其實的上海第一產業。
樓價急升,帶動租金、土地價格也急劇上升,增加了上海營商者的成本。另一方面,由於2004年下旬,中央政府推行宏觀調控,使上海的土地資源開始出現供應緊張的情形,使不少於上海營商的投資者已加快其走出上海的拓展計畫。
上海莫泰連鎖旅店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的公司,於2002年才開始於上海營運。於短短3年內,莫泰已於上海擁有12家分店,由2003年上半年開始,集團旗下的酒店一直也保持接近100%的水平。公司的營運總監許錚錚在接受亞洲時報在線訪問時也承認:上海的房地產問題,對其業務也有一定影響。
許錚錚坦言:「為避免房地產價格影響我們的營運成本,因此我們於上海的旅店,是先把地皮買下再建旅店。然而,由2004年下半年起,由於上海土地供應緊張,我們已改由買地皮轉向收購物業,然後把物業改建。不過,的確是地價上漲已增加莫泰的營運成本。」
「然而,莫泰開始加速考慮,闖出上海、拓展至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計畫,並非只因上海的地價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周邊地區的城市,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與上海地區的十分接近,這才是真正支撐我們要闖出去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我們於2004年下半年,已於蘇州開始開設第一家上海以外的分店。」
上海中原物業代理有限公外省研展部徐勇也指出,與莫泰想法類似的公司數目,已不斷上升。因此上海中原物業才由去年開始正式成立外省研展部,照顧這些公司的需要。
徐勇說:「最初,是一些從事低技術含量的第二產業公司,要將其生產基地搬出上海,有關公司主要找尋長三角的二、三線城市,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浙江省的寧波、紹興等地方。因為有關地區的市政府會為外商提供十分吸引的招商政策,例如廉價土地供應、退稅優惠及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等等。」
「接著,一些從事高技術的製造的第二產業公司也開始把其生產基地,遷至江蘇省的蘇州、杭州。由於過去10年來,蘇州的工業園營運得十分成功,因此已令蘇、杭一帶的高科技產業產生群眾效應,連成豐富的產業鏈,吸引外商遷移。」
徐勇也認為,投資者選擇遷出上海,一方面因為上海的經營成本日重。上海房地產這3年的不理性表現,也加速了投資者外遷的速度。(外商資金流出&fdi低過蘇州)
但是陶冬在其文章中,亦清楚表示「上海雖未將其建設成世界金融中心,但卻實實在在造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氣派和成本…想要重拾製造業,然而此時的城市已經富貴得難以容下它們。」似乎,上海要重回製造業之軌,並非如上海市政府想像般容易。
長三角佔中國經濟的地位已日益重要,據2005年6月18日澳門的《新華澳報》指出,如以GDP(國內生產總值)2000億劃分中國城市經濟第一梯隊,在 「中國十大經濟城市」中,就有4個長三角城市榜上有名。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更位居榜首。長三角經濟板塊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已不言而喻。亞洲時報在線記者因而採訪了上海、嘉慶及蘇州三個位於長三角的重要城市,以瞭解有關地區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