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存款佔GDP7成*
根據《亞元雜誌》(Asiamoney)報導,臺灣金融體系7月底存款高出放款7兆多元台幣,超額存款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達7成。這個比重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香港。《亞元雜誌》引用高盛公司的研究指出,香港超額存款近2000億美元,是當地GDP的1.24倍,資金氾濫程度為全球第一。緊跟在後的是臺灣的70%、南韓55%、日本50%與印尼的34%。相對於英國的超額存款只佔GDP的2.5%,美國與德國的銀行放款比存款多,兩國的超額存款比重分別是負8%與負14%。
*工商界放款處於衰退*
對此,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臺灣的銀行超額存款的確嚴重,顯示金融市場結構出現了問題。殷乃平說:「在1998 年9月,臺灣產生了產業危機,有很多中型產業財團出了問題,錢就還不出來,當時政府就要求銀行展延放款,一延再延,最後都變成壞帳了。從那時開始,銀行對企業的放款就緊縮,如果不緊縮的話,放出去,企業倒掉了,政府就要求展延,錢就那不回來了。在這種狀況下,對工商界產業的放款,一直在衰退中,政府採取很多行政上的命令措施,一直無法糾正過來。當然這段時間,臺灣的經濟也衰退了,逾放成長的更多,銀行放款的意願相對的更小。」
*資金過剩無法用於放款*
《亞元雜誌》還報導,亞洲的銀行資金過剩,游資卻無法用在放款,反而被日益增加的存款逼得無法喘息。 正常運作的金融環境下,銀行每收入100元存款,轉借給他人的金額超過100元,有創造信用的功能,銀行則靠中間的存放款利差生存。但是現在臺灣的金融機構每收入100元存款,借出去不到60元,存款要付利息、放款卻收不到利息,早已入不敷出。以臺灣銀行為例,放款餘額僅佔存款總額57%。
*企業消費金融兩頭落空*
《亞元雜誌》分析,亞洲銀行遭遇的困難,主要是因為當地資金需求不振,企業又逐漸轉向直接金融籌資;在消費金融方面,信用卡呆帳比例提高,低利率環境下,房貸業務也幾乎是零利差。企業金融與消費金融兩頭落空,放款萎縮,銀行只能靠著購買公債、公司債等投資操作來獲利。
殷乃平教授指出,要解決這個資金不流通的問題,臺灣過去的產業政策和金融體制必需有所改變。殷乃平說:「要把那些有問題的產業整個重新診斷,同時破產法和企業財團重整機制要建立起來。之後銀行對他們的放款也會恢復正常,銀行的資金能到達企業的手上,這個水就活過來了。當然臺灣的整個產業經濟也就會跟著帶動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銀行不敢借錢,怕借了就被倒掉了,如果企業能站的住腳接到訂單,能和國外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銀行也比較放心把錢借給他們。」
V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