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在和习近平通话后,根据路透社引述多名知情贸易商的消息,中国进口商在川习通话后迅速采取行动,已签订价值约3亿美元的美国大豆采购合约,相当于约21.6亿元人民币。(图片来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在与中共党魁习近平的通话中展现了其标志性的直接谈判风格。11月25日,川普在搭乘空军一号从安德鲁斯联合基地飞往佛罗里达州棕榈滩途中,向随行记者详细披露了这次重要通话的内容。川普表示,他在通话中明确向习近平提出要求:“我问他,我希望你们加快采购速度,增加采购量。”对于中方的回应,川普使用了颇具玩味的措辞——习近平“大致同意(more or less agreed)”这一要求。
这种看似模糊的外交表态,却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实际行动。川普对此显然持乐观态度,他向媒体表示:“我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行动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事实证明,这个“惊喜”来得比预期更快。
大规模采购订单落地
根据路透社引述多名知情贸易商的消息,中国进口商在川习通话后迅速采取行动,已签订价值约3亿美元的美国大豆采购合约,相当于约21.6亿元人民币。这次采购的具体规模相当可观:
采购批次:10−15批
每批重量:60,000−65,000吨每批重量:60,000−65,000吨
总交易额:≈300,000,000美元总交易额:≈300,000,000美元
一位熟悉情况的贸易商透露,中国实际购买了约12批货物,而另一位贸易商估计货物量介于10至15批之间。按照国际大豆贸易标准,这意味着总采购量将达到60万至近百万吨。所有货物计划于明年1月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码头和太平洋西北港口装运,这些港口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枢纽。
延续十月会面成果
这次大规模采购并非突然之举,而是中美领导人10月底在韩国会面后双边经贸关系解冻的延续。自那次会面以来,中国实质上恢复了对美国大豆的规模性购买。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国国有食品巨头中粮集团自10月底以来已累计预订近200万吨美国大豆。
这一连串动作表明,北京正在有节奏地履行某种默契或非正式协议,通过农产品采购这种相对低敏感度的商品来缓解来自华盛顿的战略压力。对于川普政府而言,中国市场需求的恢复无疑是向国内农民和农业州选民展示谈判成果的重要筹码。
尽管近期采购频繁且规模可观,但与白宫先前宣布的宏大目标相比,目前的进展仍有显著差距。川普政府曾高调宣布两个关键数字:近期采购目标为1200万吨,以及未来三年半内总计8750万吨的长期采购协议。
目前已确认采购:200+(60−100)=260−300万吨
短期目标:1200万吨短期目标:1200万吨
完成比例:≈22−25%完成比例:≈22−25%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CNBC)访问时表示,中国采购美国大豆“正按计划进行”。这种表态一方面稳定了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也暗示双方可能存在着公众尚不知晓的具体执行时间表。
习近平服软 开展大豆外交
大豆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屡次成为焦点,背后有深层的政治经济考量。美国中西部大豆主产区如俄亥俄州、爱荷华州等,多为川普的重要票仓。2021年10月在俄亥俄州迪尔菲尔德拍摄的丰收场景,代表了美国农民对出口市场的期望。让中国购买大豆,是川普政府最直接能让支持者感受到“胜利”的方式。
对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种需求具有刚性特征,主要用于榨油和作为养殖业饲料。在政治压力下,调整采购来源相对容易操作,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能在外交上释放善意。
当前的采购进展体现了中美关系中高度务实的“交易型”特征。川普需要可视化的经济成果来证明其谈判策略的有效性,而北京则通过购买农产品来维持与华盛顿的沟通管道畅通,避免贸易摩擦再次升级。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农业贸易极易受到天气、全球价格波动以及巴西等竞争对手产量的影响。要实现8750万吨的三年半采购目标,意味着中国需要将绝大部分大豆进口份额留给美国,这在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上对北京而言是巨大风险。
从“元首通话”到“落实采购”的极速传导机制,显示出双方对维护经贸关系稳定的重视。随着首批订单将于明年1月装运,市场将密切关注后续采购是否能持续推进,以及是否会扩展到玉米、小麦、猪肉等其他农产品领域。
这次21.6亿元人民币的大豆订单,虽然在数字上仍未达到白宫设定的宏大目标,但无庸置疑是川习通话后的直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