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硅谷(图片来源:Patrick Nouhailler/ CC BY-SA 2.0)
【看中国2025年11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路克编译/综合)据《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报道,2018年,乔安娜・高(Joanna Gao)与丈夫携两个初中儿子从上海移民到帕洛阿尔托,希望增加孩子进入顶尖大学的机会。高表示:“纯粹从数学角度来看,美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比中国学生多。我的目标是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越来越多家庭选择移民美国以追求更优质教育。上海最大的美国私立高中教育咨询公司尚南希之友(Shang NancyFriends)管理合伙人苏妮妮(Nini Suet)指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是每个家庭都梦寐以求的。大学品牌效应对东亚家庭有巨大吸引力。”
中国学生普遍面临高考压力——每年约有1000万学生参加,仅5%能进入中国顶尖100所大学,这一录取率与美国常春藤相当。而帕洛阿尔托联合学区(Palo Alt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则成为移民家庭的首选之一,其普通话母语学生比例从2015年的10%增长至2024年的14%,远高于全县平均6%。
硅谷的学区吸引了大量中国移民家庭,他们希望通过美国公立学校体系替代中国高压的升学环境,寻求孩子“攀登常春藤”的机会。
移民路径与陪学妈妈现象
高女士一家通过EB-5投资移民项目获得绿卡。该项目要求外国人投资50万至180万美元,并创造至少10个美国就业岗位。巴鲁克学院助理教授陈宇晨(Yu-Chen Chen)指出,许多EB-5投资者是陪同子女赴美留学的母亲,被称为“陪学妈妈”。她说:“为人母的情感和对子女的关爱在她们做出投资决策时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位移民家庭代表周多丽(音译,Dori Zhou)与女儿徐美玲(Melody Zhou)搬到帕洛阿尔托,她强调西式教育更鼓励提问、挑战和自由表达,而不是依赖人脉和死记硬背。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称,类似移民家庭往往为了教育放弃原有高薪工作或稳定生活,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承担语言、文化适应和孩子辅导的多重压力。
适应美国教育与文化冲击
初到美国,孩子们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模式和社会文化。高女士的大儿子曾因不了解SAT与高考的差异而重考考试,但很快明白,美国大学录取更看重综合素质。女儿徐美玲也感受到来自社交媒体和课外活动的“顶尖大学焦虑”。
温迪・史(Wendy Shi)回忆,当年儿子在小学受伤,她因英语有限而自掏腰包支付缝针费用,这体现了移民父母在语言和制度上的挑战。帕洛阿尔托教育委员罗文娜・邱(Rowena Qiu)指出,普通话家庭在参与学区决策时常受限于语言障碍和社会规范。
高女士坦言,搬到帕洛阿尔托是一次“重生”,她从上海的高薪职位和社会资源中脱离,成为全职妈妈,并亲自承担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事务。然而,她看到孩子们在兴趣和能力上逐步成长,感到欣慰。
她的大儿子目前在圣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攻读计算机科学,小儿子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学习计算机工程,两人还组建了爵士乐队,培养了音乐兴趣。高女士总结道:“虽然我牺牲了很多,但看到孩子们成长,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