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务院前国际宗教自由大使山姆・布朗巴克(图片来源:Sarah Silbiger/Getty Images)
在美中关系全面对抗、国际社会重新检视对华政策的关键时刻,美国国务院前国际宗教自由大使山姆・布朗巴克(Sam Brownback)在国会作证时,明确呼吁:美国必须把“中国的宗教自由”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核心议题,并将中共对法轮功的迫害认定为“群体灭绝罪”。
更引人关注的是,他在听证会上特别点名推崇法轮功学员推动的“三退运动”,肯定他们成功登记了数以百万中国民众退出中共党、团、队组织的名单,认为这是瓦解中共极权、重建中国信仰自由的关键力量。
CECC听证会:宗教自由不再只是“人权议题”,而是“国安议题”
11月20日,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简称CECC)就中国宗教自由问题举行听证会。布朗巴克以证人身分受邀出席并率先发言。
他向主席及两党议员表示,能再次在国会就中国问题发言“深感荣幸”,并特别感谢多年来与他一同为宗教自由奔走的同仁。他指出,CECC过去对中国问题的持续关注,为今天美国对中政策的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布朗巴克直言,华府长期以来把宗教自由视为“人权议题中的一小块”,但在与中共的对抗中,这种定位已经严重落后现实:“在我看来,在我们与中国的冲突中,宗教自由已经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而且是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把思维从’这只是人权问题’,转变为’这是国家安全问题’,并坚定地把它放进国家安全的框架之中。”
他强调,中共并不只是镇压个别宗教,而是在进行一场对信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全面开战”——而这场战争,同时也指向美国和自由世界。
“中国对宗教自由的恐惧,大于对航空母舰或核武器的恐惧”
布朗巴克在证词中,概括自己多年观察的核心判断:“中共正在向信仰开战,也在向我们开战。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站在其对手一边,坚定地与他们站在一起。”
他指出,北京当局对“真正的宗教自由”的害怕,远远超过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或核威慑力量的恐惧。
“他们为此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去骚扰、监控和压制信仰界的每一个人。”
布朗巴克透露,他刚刚完成一本专门讨论“中共向信仰开战”的著作,目前已交给出版社。他在书中系统梳理中共对各宗教群体的一致套路:
“他们对待每一个群体都是一样的:要么你屈服于我们,要么我们就消灭你——二者必居其一。习近平才是’神’,不是你所信奉的那一位。所有故事在这一点上都高度一致。”
在他看来,正因中共在制度设计上把“党”置于一切之上、取代信仰,宗教自由才成为撼动中共统治根基的“最强武器”,而这同时也是中国政权治理上的致命弱点。
建议将“中国宗教自由”纳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基于上述判断,布朗巴克在听证会上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1.把中国的宗教自由问题,正式纳入美国对华的国家安全目标。
2.制定一项由美国及其他民主国家共同支持的“中国宗教自由国家安全战略”,形成跨国行动框架。
3.依据《弗兰克・沃尔夫国际宗教自由法案》(Frank R.Wolf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Act)等现有法律,对迫害宗教自由的中国官员和机构采取实质性的经济与签证制裁。
他强调,自从美国把中国列为“特别关注国”(Country of Particular Concern)以来,中共从未为其大规模侵犯宗教自由的行为“付出任何代价”,“一分都没有”,这种“零成本迫害”的局面必须被打破。
布朗巴克并呼吁,新一届美国行政当局——包括总统川普(特朗普)、副总统万斯、国务卿卢比奥及国防部长赫格赛斯——应公开会见遭受中共迫害的各个信仰群体流亡领袖,其中包括:
.法轮功
.基督徒
.穆斯林
.佛教徒等
特别点名法轮功:中共“最恐惧的群体”
在众多受迫害群体中,布朗巴克特别花了大量篇幅谈到法轮功:“在这些群体当中,我想特别说的是法轮功。中共对法轮功的恐惧超过任何人,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为什么会这样?”
他给出的答案,是法轮功在中国社会的“本土性”与极强的自发传播力:“这是其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就像在堪萨斯的土壤上播种小麦一样,它会自然生长。法轮功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发展到九千万信仰者,这让中国共产党感到无比恐惧。”
正因如此,他认为美国与国际社会需要“真正与法轮功学员合作”:
1.承认中共对法轮功施行的是一场“种族灭绝”式的群体迫害;
2.与流亡中的法轮功重要领袖会面,支持他们在中国争取宗教自由的努力;
3.支持法轮功学员“突破中国互联网防火墙”的行动,帮助中国民众获取真相;
4.把这些作为美国长期对华政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许多人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三退运动”与退党网站:数亿人精神上脱离中共
布朗巴克的证词中,最引起华人关注的,是他对法轮功发起的“三退运动”的公开肯定。
他指出,法轮功不只是在承受迫害,更在主动推动中国民众“精神上脱离中共”:“法轮功成功登记了数以百万的脱离中国共产党人士的名单。”
根据全球退党服务中心的最新数据,这个数字远不止“数百万”。截至2025年11月18日,全球退党服务中心的《退党网站》上,登记“退出中共党、团、队组织”的人数,已超过4亿5400万人;另外,全球联署“打倒中共恶魔”签名的民众,已超过506万人。
这意味着,在中共严密封锁信息、严酷打压异议声音的情况下,仍有数以亿计的华人,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九评共产党》、《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等系列揭露共产主义本质的著作,并以公开或化名方式宣告与中共决裂。
在布朗巴克看来,这样的“精神觉醒”与“良知选择”,正是和平瓦解极权体制、为中国未来重建信仰与道德秩序奠定基础的重要一步。
共产主义的本质:来自“恨”的邪灵
要理解“退出中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意义,不得不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
从1917年苏俄建立第一个共产政权算起,人类已经在共产主义阴影下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在短短百年之间,共产主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估计以“上亿”计。
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与神为敌”为旗帜,喊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声称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等研究指出:
1.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一个“邪灵”;
2.它由“恨”及低层宇宙败坏物质构成,仇恨并试图毁灭人类;
3.它不满足于毁灭人的肉身,真正的目标是让人在道德上彻底堕落,以致元神(灵魂)在无尽痛苦中被彻底销毁——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死亡。
在这样的视角下,共产主义不仅是一套政治理论或经济模式,而是一股反神、反传统、反道德的邪恶力量,通过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神论灌输,系统性地破坏神为人类奠定的传统文化与道德基准。
柏林墙倒塌后,共产邪灵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1989年柏林墙倒塌,随后苏联及东欧共产阵营迅速解体,世界一度以为“冷战结束”、共产主义已遭历史淘汰。然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指出,这只是表面现象:原教旨式的、以及改头换面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因素,仍在全球肆虐;仍公开宣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国家,如中国、朝鲜、古巴、越南等,依旧实行一党专政;另有不少非洲、南美国家,打着“民主”或“共和”旗号,行的是高度社会主义式的国家控制;甚至许多欧洲、北美民主国家,也在不知不觉间被“社会主义化”与“政治正确”等思潮侵蚀。
无论是赤裸裸的暴力扩张,还是悄然渗透文化与教育,“共产邪灵”的终极手段,都是破坏传统文化、败坏道德,从而切断人与神的联系。
一旦人类失去由神所奠定、跨越千年的道德与文化参照,就无法理解创世主救人的安排,也就失去了在大劫难中得救的机会——这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退出中共”:和平解体共产体制的关键一步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精神框架下,“退出中共”的选择,才具有格外深远的意义。
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宣告退出中共党、团、队,不只是对某个政权、某张党证说“不”,更是对“共产邪灵”的一次道德切割,重新站在传统与良知一边。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场和平解体共产体制、系统清理共产主义邪恶因素的全球觉醒运动:
1.它不以暴力革命为手段,而以真相与良知为力量来源;
2.它不追求以暴易暴的政权轮替,而是追求回归信仰、恢复道德标准、重建正常社会秩序;
3.它为将来中国即使出现政治转型、制度变革,预先清除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毒素”。
也正因如此,布朗巴克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公开推崇法轮功学员推动的三退运动,对许多观察者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代表“退出中共”不再只是华人社群内部的道德呼吁,而开始被纳入民主世界对华战略与宗教自由政策的视野之中。
结语:从国会听证到全球觉醒
从前国际宗教自由大使布朗巴克的证词,到全球退党服务中心累计超过4亿5400万的三退声明与超过506万人联署“打倒中共恶魔”,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趋势:在国际层面,中共对信仰的战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政界与学界人士视为国家安全与文明存亡层面的重大议题;在华人社会内部,越来越多民众选择以“退出中共”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作出道德与信仰上的抉择。
布朗巴克提醒,美国及自由世界若真要在与中共的长期竞争中占据道义与战略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把“中国的宗教自由”——尤其是对法轮功、基督徒、维吾尔人等群体的迫害——放到国家安全战略的中心,并付诸实际行动。
在这场有关人类未来走向的较量中,“退出中共”不仅是中国人的道德选择,也可能是世界重新认识共产主义本质、迈向新纪元的关键一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全球退党服务中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