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驻丹麦大使王学峰。(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网站:mfa.gov.cn)
最近,中共驻外官员的离谱表演可说一波接一波:先有中共领事在网络上抛出令人侧目的“斩首”论,接着又爆出备受嘲讽的“插兜门”。但在这些事件之前,其实还发生过一场更具代表性的外交丑剧,这场戏码究竟是怎么上演的?事情背后又透露了中共什么样的心态与外交逻辑呢?
2025年2月的一天,在哥本哈根日本大使馆的一场天皇生日庆祝酒会上,一桩本不该发生的外交插曲,成为亚洲与北欧外交圈热议数月的震动事件。
9月16日,《日本时报》与《中央社》先后确认:中国驻丹麦大使王雪峰在酒会上要求日本主办方,将台湾驻丹麦代表郑荣俊及其夫人赶出会场,却被日本方面当场拒绝。
天皇生日酒会中共大使变脸
天皇生日在日本外交序列中,是全年最具象征性、也最庄重的场合之一。当晚,大使馆灯光柔和,酒杯轻响,北欧外交官以一贯的冷静与礼节交谈。
台湾代表郑荣俊夫妇如往常一般受邀出席。日本与台湾关系友好,这已多年成为惯例,并非什么外交亮点,也不是特别安排。然而,一场不该存在的风暴,就在这种文明场合中爆发。
王雪峰看见台湾代表后立即抓狂:根据丹麦《贝林时报》与多位外交官证词,王雪峰几乎未进行任何礼貌性寒暄,便快步找上日方主办者,开口就是:“把台湾代表请出去。”
这种直球式的要求,甚至在最激烈的双边对抗场合都极为罕见,更遑论在他国大使馆、在庆祝国家元首生日的典礼上。
当场,整个大厅的谈话仿佛瞬间被掐断,一下子静得呼吸都听得见。一位北欧外交官后来形容:“那一刻好像整个房间的氧气都被抽空了。”因为这已不是失礼,而是对东道主主权的直接挑战,大家都被惊愕住了。
日本的回应 冷静 清晰 毫不退让
日本主办方的回答简单却强硬:“这是我们正式邀请的贵宾,我们不会请他们离开。”这句话份量极重,日本并未采取回避语气,而是用主权语言回击。日本也没有替北京擦脸,也没有做任何象征性调整,而是选择了原则性的拒绝。
结果是:王雪峰在现场僵住数秒后,只能退回原处,最后愤然离场;台湾代表则照常与各国外交官交谈,毫无受影响。
这一幕,让北欧外交界罕见出现对中共的做法一致反应是:震惊、难以理解、深感不尊重。北欧外交界的评价前所未见的越线:丹麦外交界多年以理性、温和、程序化著称,要引发他们的“外交震动”并不容易。
但这一次,多位外交官受访时用了高度一致的字眼:粗暴、不可思议、践踏东道主、完全不符外交规范。一位丹麦官员甚至表示:“中共大使要求驱逐东道主亲自邀请的客人,在外交史上都算是奇观。”
专家分析这不是意外 而是北京的“输出式强迫症”
丹麦中国问题专家福尔克索(Folkeso)教授指出,北京这类作法已成模式化行为:只要台湾人出现,就必须施压;只要看到台湾名称,就必须抗议;只要台湾站上国际舞台,就必须试图抹除。其逻辑不是外交,而是政治文化上的“强制反射”。
然而,教授也强调:“这种策略在民主国家永远只会产生反效果。”因为民主国家不吃威胁,不接受强迫,更不允许外国大使干预东道主的宾客名单。
最刺耳的评论是:“中共越想压低台湾,台湾反而被看得越清楚。”这正是北京外交在全球面临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北京一定要这样做?答案残酷而简单
北京不是看见台湾就生气,而是看见生活在“民主世界里的中国人”就会焦虑。台湾的存在证明:华人社会完全可以在没有中共的统治下自主、自由、繁荣地生活。这是北京承受不了的示范效应。
因此,台湾的每一次国际亮相,每一次被友邦视为正常成员,都会让北京更焦躁,甚至不惜在正式场合上演外交失态。
北京越想把台湾“推出国际”,民主国家越会反感北京的做法。而台湾反而因北京的作为更受关注。
台湾代表郑荣俊后来接受访问时淡淡表示:“当场那么多人都看到了,这根本不是秘密。”中共不懂得外交的本质,是建立关系、赢得尊重,而不是命令人、催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