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贸易战(图片来源: By Engdao/Adobe stock)
【看中国2025年11月6日讯】一、时代的吊诡:合作与对抗并存
在韩国釜山的"川习会"之后,全球舆论聚焦于一个关键词——"休战"。美方延后加征100%关税,中方承诺扩大农产品进口并延缓稀土禁令。
然而,这场貌似缓和的会晤,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回到了"蜜月期"。相反,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格局:
中美关系正进入一个"经济互依、战略脱钩"的新常态。
这是地球历史上一种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
双方在经济上离不开彼此,在战略上却又无可奈何地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防范对方。
这种状态,既非冷战,也非和解;既非敌对,也非共荣。
乃是一种"文明冲突"级别的"困局"——两个体系在全球化的废墟上,相互依存,却又彼此戒备。
二、经济互依:被锁定的命运
过去三十年,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成为"世界工厂";而美国则通过科技、金融与市场,成为全球创新与消费的中枢。
这种分工与协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中国获得了工业化与外汇积累;
美国享受了低通胀与高利润的全球化红利。
即便在今日的高压博弈中,这种互依仍然牢不可破:
1、制造链仍然深锁
美国难以在短期内重建完整的供应体系。
无论是新能源、电动车,还是消费电子,中国都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能力。
2、金融链仍然交织
中国持有约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美方资本仍持续流入中国债券市场。
美元体系与人民币的外汇循环,构成了一种"非对称依赖"。
3、消费与市场互为支点
美国依赖中国的低成本供给,中国依赖美国的高端消费需求。
哪怕在相互制裁的氛围中,双方贸易额仍屡创新高。
换句话说,经济上的"离婚"或者说"完全脱钩"几乎不可能。
中美如今是被结构牢牢锁定的经济共生体。
三、战略脱钩:彼此防备的制度本能
但在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领域,这种共生关系正在被撕裂,战略脱钩正在进行。
1、科技脱钩:芯片与算法之战
美国禁止最先进的AI芯片与光刻机出口中国;
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形成半封闭的技术生态。
这场科技战的本质,不是产品竞争,而是文明体系的竞争——
谁掌握了未来智能时代的"主权代码"。
2、军事脱钩:印太防线与台海博弈
美国重组印太联盟,拉拢日本、印度、澳大利亚;
中国强化军事演训,频频警告台海局势。
双方已从经济竞争,进入"准军事防备"阶段。
3、制度脱钩:价值与治理之争
美国强调"规则秩序""民主供应链";
中国则以"主权安全""发展优先"为名推进国家资本主义。
这不仅是贸易争端,更是文明理念的对撞。
于是,我们看见一种奇特的现实:
商品继续流动,信任却在蒸发。
资本继续往来,制度却在分裂。
四、"互依"与"脱钩"的张力:一场全球性拉扯
这种"互依—脱钩"的矛盾,不止存在于中美之间。
它正在向全球扩散,成为21世纪世界秩序的基本形态。
欧洲在"选边站"与"自主战略"之间摇摆;
东南亚既欢迎中国投资,又依赖美方安全伞;
印度在"去中国化"口号下,仍大量使用中国零部件;
澳大利亚刚从关税制裁中走出,又在稀土联盟中站到美方一边。
世界正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多重依附状态":
大国对抗,全球互锁;
战略分裂,经济纠缠;
政治脱钩,资本暗通。
这不是冷战,而是"混战"。
世界不再是两极对抗的棋盘,
而是多方纠缠的混乱战场。
每个国家都在"风险与利益"的夹缝中试图保持平衡。
五、文明层面:从"全球化"到"恐惧全球化"
20世纪的全球化建立在金钱驱动之上,也因此盲目信任——信任市场、信任契约、信任技术、信任规则。
而当文明鸿沟出现,信任坍塌,全球化进入了第二阶段:
一个不仅有"利润的发动机",更装上"安全的刹车"与"价值观的方向盘"的新型全球化。
各国都在重组供应链,去风险、去依赖、去信任。
但代价是巨大的,过程是痛苦的,世界是危险的:
越是去风险,成本越高;越是去依赖,互害越深……
人类第一次发现:
我们离不开彼此,但也再也信不过彼此。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
"世界从未如此紧密地连接,也从未如此深刻地分裂。"
真正的出路,当然不在于继续筑墙或盲目开放两极之间,而在于重建制度性的信任——
让契约重新成为秩序的骨架,让价值重新成为文明的底座。
唯有如此,全球化才能从"互害"走向"共识";
人类才能从混战的废墟中,重新找到彼此共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