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红户晨风(左)和张雪峰言论被禁,反映中共当局对“社会不确定性”的恐惧正在扩大。(图片来源:合成照片/维基百科)
【看中国2025年10月9日讯】最近,中国网络空间上掀起了一场看似偶发、实则深具象征意义的风暴。短短数日内,两位原本属于“非政治领域”的头部网红──户晨风与张雪峰──相继被封号或限制。这一幕,让不少人意识到:网络内容的“红线”正在重新划定,社会管控的逻辑也在悄然升级。
表面上,这只是两位网络红人因言论争议遭遇惩处;但从更深的层面看,它标志着中共在社会治理与舆论引导上,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过去,网络审查主要针对政治敏感话题;如今,焦点正在转向“情绪”“价值观”与“社会氛围”的管理。这种转变,反映出当局对“舆论风险”的重新定义,也意味着社会空间的进一步收紧。
首先,如果说过去的舆论管控着眼于防止“政治动荡”,那么现在的重点,则在于防止“社会焦虑”扩散。户晨风因“苹果人、安卓人”的分层言论被官方媒体点名批评,理由是“制造标签、煽动对立”;张雪峰因直播中涉及“专业歧视”和“负面情绪”言论,被多平台限制。这些内容与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们被定义为“传播消极情绪”“破坏社会和谐”,因此也被归入整治范围。这说明,官方的关注点正从“有没有政治风险”扩展为“有没有社会影响”。过去的审查防的是“反党”,现在则防“反情绪”。国家开始主动介入人们的心理空间,将“社会情绪的稳定”视为新的安全目标。换句话说,当局希望的不只是“政治安静”,而是“情绪平稳”。
第二,另一大变化,是治理方式的提前化与技术化。以往的做法是“出事后封号”,而现在的趋势是“出事前防范”。中央网信办近期发起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专项行动,要求各大平台“事前排查话题、榜单、推荐、评论等环节”,并利用算法识别潜在的情绪化内容。这意味着监管不再只是“查删”,而是通过(演)算法调整推荐机制,控制信息在传播前的走向。从“删帖(文)”到“(演)算法审查”,表面上是技术进步,实质上是控制手段的深化。平台的推荐系统、流量分发机制,如今都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网络舆论的“自发性”,在这种结构下正被系统性地削弱。
第三,以往被审查的是“什么话不能说”,而如今,连“该怎么说”也有了官方的价值导向。新的整治文件中,除了传统的“反谣言”“反造假”,还新增了“反消极”“反焦虑”“反犬儒”等类别。政府部门强调,要“弘扬正能量”“坚决反对悲观厌世情绪”“防止传播‘读书无用论’、‘努力无用论’”。这实际上是以“价值判断”作为审查标准,而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创作者的风险不再只在“政治雷区”,而在“价值取向”。任何表达出灰色、批判或冷嘲的语气,都可能被算法视为“消极倾向”。这让网络空间的语调逐渐同质化──每个人都在努力“积极一点”,否则可能被误判为“传播负能量”。
第四,随着监管范围扩大、标准模糊,最直接的后果是──创作者开始自我审查。他们不再只担心“有没有触红线”,而是要反复思考:“这段话是不是会被认为贩卖焦虑?”、“这个比喻会不会太灰?”、“这条视频是不是容易被误解成讽刺社会?”。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规训”,比外部审查更有效,也更持久。过去是“删你”,现在是“让你自己不敢说”。结果是,许多本可以引发思考、促进公共讨论的议题,被扼杀在萌芽阶段。创作者选择避开敏感问题,转而生产中性、温和、娱乐化的内容。久而久之,网络舆论的多样性就被压缩成单一的“正确语调”。
第五,当“负面情绪”被视为风险,“积极向上”就成了唯一安全的叙事。教育类、励志类、爱国类内容,在这种氛围下反而获得政策鼓励。张雪峰事件后,一些“官方认可”的教育达人被推到前台;户晨风的“对立言论”被封后,平台首页上出现更多“正能量青年创业”“努力改变命运’的视频(影片)。这种替代式推送,说明当局不仅在“封谁”,也在“捧谁”。未来,内容生态可能出现一种“温柔极权”的面貌:所有内容看似平和、积极,却缺乏真实的多样性与批判性。社会看起来“和谐”,但内在的思考与讨论空间被大幅压缩。这种“正能量统一战线”,或许能在短期内维持秩序,却也可能削弱社会面对覆杂问题的反思能力。
最后,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轮整治表明,中共正在把“网络治理”与“社会治理”彻底合并。过去,网络被视为舆论阵地;现在,它是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官方的逻辑是:网络舆论会直接影响社会情绪,而社会情绪又会影响政治稳定。因此,必须将网络秩序纳入国家安全框架之中。这意味着未来的监管将更制度化、更常态化。“清朗行动”不再是一次次临时运动,而是全年持续机制。不仅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连算法、流量分发、用户评论,都将被纳入监管链条。甚至,官方已开始探索“统一数字身份”“实名制+信用系统”的新制度,让每个网民都能被精确定位。网络空间正在失去它最初的自由属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数据化、实名化、可控化”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中,表达自由让位于安全稳定,思想多样性被“价值正确性“取代。
户晨风和张雪峰的遭遇,当然各有其问题:一个喜欢挑动消费对立,一个常以刻薄取笑专业。但他们被封禁的意义,早已超出个人层面。它反映出一种更深的政治心理:当局对“社会不确定性”的恐惧正在扩大。任何能激起群体情绪、引发思考甚至引起争议的言论,都可能被视为“潜在威胁”。从政治到情绪,从舆论到(演)算法,从个体到制度,中国的社会管控正在经历一次“软性升级”。它不再以粗暴的封锁为主要特征,而是以情绪管理、价值引导、技术嵌入的方式,重新塑造公共空间。这场变化正在重写人们表达、思考、乃至共情的方式。未来的中国网络,也许依旧热闹,但那种热闹将更可控、更安全,也更单调。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管控逻辑,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整齐划一的舆论秩序,但从长期看,它也可能制造更深层的不信任。当公众发现,连讨论手机品牌、专业选择都可能触碰“风险”,他们就会选择沉默。而一个人人噤声的社会,看似平静,其实暗流汹涌。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