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得焦虑? 试试古人的“一天三礼”让心慢下来(图)

发表:2025-08-26 16: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天三礼  古代孩子

忙得焦虑?试试古人的“一天三礼”,让心慢下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黎明时分,儅你被手机闹铃刺耳的声音惊醒,伸手关掉,可是微信邮件提醒讯息接踵而至。

早餐随便对付几口,便匆匆赶往公司;午餐边吃边刷短视频,像是给眼睛喂食,却忘了胃也需要细嚼慢咽;夜晚,明明关了灯,脑袋却像机器般不停转动,直到凌晨才勉强入睡。

而在千年前的中国人们是什么样子呢?清晨,士人会先洗漱更衣,向天地鞠躬,默默省视昨日之行;正午,哪怕是行军在外的将帅,也会在用餐时放下兵符,静心咀嚼;夜幕降临,读书人会在灯下记录当日心得,怀着感恩之心合眼入梦。

古人称这种生活节奏为——一天三礼。它不仅是生活仪式,更是一种养心的智慧。

晨礼:起身先自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不只是安排事务,更是安排心。

《礼记.大学》云:“朝起而省身,夕寝而省事。”意思是说,早晨起身要先反思自身,检视昨日的言行是否合乎礼德。

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这三省并非抽象的哲理,而是实际可行的自问:今天的言行是否合乎礼义?对朋友、学生是否尽心?是否恪守承诺?

历史故事:曾国藩一生军务繁忙,但无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军营,他每天清晨必读《大学》《中庸》,抄录心得以端正心志。他说:“自省者,立德之基也。”正因如此,他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坛,依旧能保持操守与清明。

现代做法:晨省不必冗长,可长可短,哪怕只有三分钟,静坐片刻,问问自己——昨天有何可嘉之处?有何不足之事?今天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刻,就像给心灵点上一盏灯,为整日照明。

午礼:用餐亦修身

现代人常边吃边刷手机,甚至连嚼的过程都省略,直接“狼吞虎咽”。而古人却将用餐视为修身的一部分——因为食物不仅养身,更养心。

《黄帝内经.素问》说:“食饮有节,日用有常。”

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纵然军务紧迫,也会在午时放下兵书与公文,静心用餐,喝一壶清茶,与随行幕僚闲谈风月,调整心境后再议军情。这种节奏,让他在长年征战中依旧头脑清醒、心境安稳。

孔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并非讲奢华,而是讲究心意与专注。

东坡先生(苏轼)一生颠沛,却依旧能在简陋的厨房里,用半块豆腐、一把葱花煮成“东坡羹”,细细品味间,已是人生一乐。

现代做法午餐时放下手机,细细咀嚼每一口饭,感受温度、香气与滋味。若与人同桌,适度交流而不急不躁。这种专注与从容,便是最美的用餐礼仪。

夜礼:闭目感恩省日

古人说“夜省”,既是反思,也是感恩。《礼记.大学》曰:“日中省乎身,则成于礼。”意思是每日结束前,应回顾自身的品行与所思所行,持之以恒,便能成就德行。

历史故事:书圣王羲之,每晚睡前,都会在灯下记录当天的书法心得与行为得失。他自言,这样可以“去浮华而养真”。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狱中,依旧保持夜省的习惯,哪怕身陷囹圄,也以诗文记录感恩与反思,最终成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现代做法:睡前关灯后,闭上眼睛,深呼吸,慢慢放松身体,回想今天的收获与不足,感谢遇到的善意与帮助。这样的“夜省”,能安抚浮动的情绪,让心灵带着温暖入梦。

结语:慢,是一种修行

“一天三礼”——晨省、午养、夜感恩,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智慧。它教我们在浮躁的时代中,留下一方自持的清静。

正如宋人程颢所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当你在晨光中自省,正午间细嚼,夜色里感恩,便会发现,生活其实早已不必追赶,它就在你掌心,温润而长久。

愿我们都能在一天三礼中,找回心的从容,如古诗所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外界或许依旧喧嚣,但内心,早已安然无波。



责任编辑:方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