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讯战中守住民主防线?(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北京当局正透过AI虚拟主播、深伪影片与社群平台渗透台湾,从假帐号带风向到文化包装植入政治讯息,手法精密且扩散迅速。国际媒体与台湾国安单位一致警告,这已成为认知作战的新型态。
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成为资讯战的新武器,而台湾已被推向这场无形战争的前线。国际媒体与研究机构观察到,北京当局不再单靠传统宣传,而是将虚拟主播与深伪(Deepfake)影片融入既有的舆论与统战系统,在重大政治时刻集中出击,试图在社会中播下不信任与分化的种子。
AI技术成为新一代舆论工具
微软威胁分析中心(Microsoft Threat Analysis Center,MTAC)在2024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与北京当局有关的组织,如Storm-1376与Spamouflage,已经采用AI生成影片、图片与虚拟新闻主播的方式,针对包括台湾在内的多个民主国家展开舆论攻势。这些AI生成内容虽然在单次事件中的影响力有限,但因制作成本低、扩散速度快、可批量生产,一旦大量投入政治战场,可能对民主制度构成长期威胁。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同年专题报导补充,大陆媒体已将AI虚拟主播应用于涉台议题,甚至模仿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批评台湾领导人与政策。虽然部分影片制作仍略显粗糙,但外观拟真,加上新闻化呈现,足以让部分观众误以为是真实新闻内容。
社群平台成为渗透新战场
台湾国家安全局指出,北京当局近年透过Facebook、X(原Twitter)以及TikTok等社群平台,大量传播有争议讯息与假消息。根据台国安局2024年的统计,假讯息数量比前年增加了60%,总量达21,600件,其中包括利用AI技术制作的假影片,以及大量由不实帐号传播的亲共立场内容。
国安局分析,这些假讯息不仅以新闻短片或政治评论的形式出现,还包装在看似无害的生活影片与娱乐内容中,让受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讯息。进一步的监测显示,2025年截至目前已侦测超过50万则相关讯息,显示这并非零星事件,而是中共系统性地运用生成式AI与社群平台,配合假帐号与自动化操作,制造特定话题的“声量优势”,引导舆论走向并削弱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抖音与小红书等平台已被纳入长期统战策略,其运作模式可用“先吸文化,再植政治”来形容:先以娱乐、旅游、美食等轻松内容吸引用户长时间停留,建立情感连结与使用习惯,再逐步渗入政治讯息或带有立场的评论,长期累积下来对年轻族群的认知与价值观影响深远。
2024年12月举办的中国认知作战座谈会。(图片来源:中央社)
美国安全机构的警告
美国《纽约客》(The New Yorker)在2024年10月的专文中指出,美国“Foreign Malign Influence Center(FMIC)”已将中共当局列为最积极运用生成式AI干预外国选举的国家之一。该机构特别关注深伪影片在政治攻击中的应用,认为这种技术可能在选举期间大幅降低选民对公共资讯的信任。
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在2025年1月发布的报告则警告,生成式AI对民主社会的威胁包括三大面向:
1.破坏资讯真实性,使真假消息难以分辨;
2.降低假讯息制作的门槛与成本,让更多行为者能快速投入制作;
3.扩大社会撕裂与不信任感,即使事后澄清,初次接触的印象往往难以消除。
罢免案期间的舆论操作
除了全国性选举,近期的立委罢免案同样成为中共舆论操作的目标。路透社报导指出,中共官媒在短短几天内发布数百篇文章,内容与部分在野党的竞选论述高度相似,并集中使用“绿色恐怖”、“戒严”等充满情绪性的字眼,试图激化政治对立。
部分文章还引用台湾政论节目或名嘴的批评片段,经过选择性剪辑后放大推送,让观众误以为这是台湾社会的主流声音。事实上,这种“以台批台”的方式,是中共认知作战中常见的策略之一,借由引用本地人的话,来提高假消息或偏颇言论的可信度。
AI深伪的危险与影响力
专家指出,AI深伪影片的危险不仅在于“假装成真”,还在于它结合了速度与规模的优势。过去制作一支假影片可能需要数天,如今AI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数十个版本,并且针对不同平台与受众客制化内容。
例如,在YouTube上可能出现长版的“假新闻专题”,而在TikTok上则被切成15秒的短片,更容易引发情绪反应并鼓励分享。假帐号与自动化留言机器人会同步推波助澜,使这些内容在短时间内占据社群讨论的焦点。
台湾的应对措施
面对这种新型态挑战,台湾正从多方面着手防范:
1.加强媒体识读教育:让民众学会辨认深伪影片与AI合成内容,例如观察嘴型与声音是否完全同步、背景细节是否自然。
2.事实查核与揭露:民间查核团体与政府单位合作,及早发现与揭露假内容,阻止其扩散。
3.立法规范:研拟要求AI生成内容在选举期间必须明确标示,并限制特定形式的假讯息传播。
4.国际合作:与美国、欧盟等民主国家共享检测深伪影片的技术,并交换可疑帐号与内容的情报。
多位学者也强调,台湾必须将科技防护、法律规范与公民意识结合,并与国际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讯战中守住民主防线。